記者近日調研了解到,今年以來,乘著新基建的東風,一些發達地區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市場開始回暖。與此同時,記者發現,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主要集中在中后端,以機器人本體和系統集成為主,外資品牌依托核心零部件優勢占領全球市場。業內人士建議,加大自主研發創新力度,關鍵技術可進一步探索產學研一體化。同時,從中長期來說,人才是創新的根基,需引進加培養并行,進一步集聚更多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創新人才。
多個領域廣泛應用
在天津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展廳內,一位特殊的機器“分揀員”尤為吸睛。在上方的攝像頭進行視覺識別后,機器手臂快速移動,精準找到對應的字母方塊,并在幾十秒時間內整齊排列出了“新松”的英文名稱。這款機器人能夠實現高速分揀,在食品、藥品等多個行業場景中發揮效用。
“目前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定位精度可達毫米級,能夠‘記住’并重復工作人員‘教’給它的動作。電腦、手機組裝等需要‘精雕細琢’的工程,也可以放心地交給它來完成。”公司副總裁呂忠偉說。
這樣的智能化場景并不鮮見。隨著智能科技的發展,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IOT等核心技術,工業機器人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可以替代人類進行焊接、裝配、搬碼、噴涂、磨拋等各項工作,在航天、鋼鐵、汽車及工程機械等多領域的生產線中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顯著提升生產效率。
在此背景下,不少地區加快工業機器人發展。據介紹,近年來,天津市濱海新區智能科技產業蓬勃發展,初步形成智能安防、大數據、先進通信、智能網聯車、工業機器人、智能終端等多條產業鏈,智能科技產業占濱海新區工業比重超過30%。
在安徽,機器人在汽車、工程機械、家電、建材、農機、化工、鑄造、冶金、電子信息、食品加工等行業有了較好的應用。目前,安徽省現有營業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機器人本體、集成和零部件企業342家。其中,工業機器人企業24家、服務機器人企業32家、特種機器人企業32家、工業機器人集成企業170家、關鍵零部件企業7家、配套零部件企業77家。
行業需求持續旺盛
人口老齡化加速與勞動力成本提升背景下,傳統制造業已經迎來了“變革”,智能工廠是大勢所趨,也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機器人滲透率提升帶來自動化普及是中國制造業升級的必經之路。
數據最有說服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93794套,同比增長10.3%。7月份,工業機器人產量持續保持高增長,產量21170套,同比增長19.4%。
9月3日,記者在企查查上以“工業機器人”“成立日期2020年”“在業存續”為搜索條件,共有15395家符合條件的企業,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廣東、北京、上海等地。
萬聯證券研報認為,行業回暖信號明顯。據其測算,2018年中國大陸地區的工業機器人密度為65臺/萬人,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遠不及歐美日韓等制造業發達地區,我國的工業機器人行業尚有較大的市場潛力。在5G、新基建、新能源等高景氣度領域的帶動下,制造業投資有望保持上行,帶動工業機器人行業持續復蘇。長期來看,工業機器人向一般工業領域滲透,產業鏈迎來國產化良機。
一些企業的表現也證明了工業機器人的市場潛力。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半年報數據顯示,盡管有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上半年公司持續快速增長,實現銷售收入11.7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2.08%。其中,機器人本體和智能制造業務同比整體增長156.32%,業務比例已經占到公司整體業務收入的70.50%。
減速器是工業機器人三大關鍵零部件之一。蘇州綠的諧波傳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產諧波減速器,2020年1月至4月,該公司諧波減速器新增訂單3.76萬臺,相較上年同期2.81萬臺有所回升。8月28日,該企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8月28日上午開盤后,股價一度攀升至66元以上,較其35.06元的發行價上漲約88%。
加大自主研發創新
盡管長期來看,國內市場潛力大,但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主要集中在中后端,以機器人本體和系統集成為主,外資品牌依托核心零部件優勢占領全球市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整體國產化率仍然較低,尤其是工業機器人的三大關鍵零部件——減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統,實現國產替代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國內企業也可以生產部分核心零部件,但其性能與進口品牌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中低端領域上有一定的應用,卻無法滿足高端機器人的需求。”清研同創機器人(天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洪安表示。
萬聯證券研報認為,隨著工業機器人加速向中低端領域滲透,在中低端應用領域占有優勢的國產本體企業將迎來發展良機,同時也有望帶動國產核心零部件的協同發展。同時,機器人系統集成領域有望率先受益于制造業投資的回暖,但系統集成領域競爭者眾多,未來行業將面臨整合。
行業發展的關鍵是加大自主研發創新。陳洪安表示,首先,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的突破應加大基礎研究。其次,政府對科研項目的補貼力度需跟進,尤其是針對科研成果轉化項目進行點對點補貼,提高企業研發的動力。關鍵技術可由科研單位與企事業單位共同合作,有針對性地開展應用軟件研發,為產業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天津聯匯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福海認為,商業資本逐利的本性決定了其很難花三至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專注技術研發,因此,需要加大政府產業基金、創投基金對科研型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提高企業研發動力。
埃夫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禮進建議,加大智能制造的示范應用,通過示范應用以點帶面,全面普及智能制造技術的發展,以智能制造催生出新的動能,促進產業升級換代。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擁有了一流的創新人才,就占據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許禮進認為,應不斷完善和實施更加積極的人才引進政策,建立更加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通過強化分配激勵、優化資源配置、營造良好環境等具體措施,進一步集聚更多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