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起因在于華為芯片斷供,從9月15日起,臺積電不能再為華為海思生產麒麟芯片,而華為最新將發布的MATE40手機可能都不能全部使用華為最新的芯片,因為臺積電并沒有生產出那么多來,海外機應該會搭配高通的最新芯片。
華為手機是無數零部件的結合體,如果沒有了芯片,自然就生產不出新的華為手機了,市場經濟本身就有“供求關系”影響價格的規律,如果沒有芯片做不出手機,意味著現有的手機賣一部就少一部,華為手機就存在了“稀缺性”。
因此,那些有資金實力的人,就用自己的錢囤積華為的手機,然后提價,而消費者普遍又有“絕版情結”,有些人會為提價買單 ,故而讓這些中間商賺到了錢,繼續再囤價,結果定價權就掌控在了他們的手里,價格自然就上漲了。
當然,華為手機在這個時候本身就面臨很大的困難,中間商又通過缺芯來炒高價格,這其實是非常讓人反感的事情,但這本身也是市場的規律,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承受能力來選擇就行,盲目跟風沒有意義,如果消費者也想高價買進又高價賣出,恐怕只會得不償失,畢竟雖然手機稀缺了,但是手機屬于消費品,并沒有保值和增值的屬性。
但是話說回來,華為缺芯片的事情是個大事情,如果未來不能解決芯片問題,不是手機漲價的問題,而是可能不會再看到新的華為手機的問題。目前華為還可以通過外購高通和聯發科持芯片生產手機,可能競爭力不如原來使用自己的麒麟芯片,但總歸還能做出手機來,還能繼續賣。
但是如果美國繼續升級禁令,切換華為外購手機的路,那么華為就真的無芯可用了,那么華為手機就做不出來了。而從2019年上半年的財報來看營收2558億元,在華為總營收中占比高達56%,而消費者業務中華為手機又是重中之重。
美國工業和安全局BIS是在5月份對華為海思發布的禁令,從9月15日起生效,這其中有4個月的時間,臺積電為華為趕工繼續生產麒麟芯片,但9月15日之后就不能生產了,包括中芯國際也因為使用美國的設備而不能繼續為華為代工14NM的芯片,這意味著華為的高端手機和中端手機都失去了麒麟的支持,現在僅有外購芯片續命。
一旦最壞的情況發生,華為可能將會徹底放棄手機業務,轉而通過自己最擅長的5G業務保持公司的競爭力,同時通過向汽車電子、軟件服務等領域發展尋找新的增長點來渡過難關,如果真的這樣的話,就不是華為手機漲價,而是沒有華為手機可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