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的成功經驗有三:
一是加快形成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過去,廢棄礦山治理職責交叉重復,監管者和所有者也沒有很好區分開,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導致多頭治理,不僅形不成合力,出了事兒責任還分不清楚。贛州從頂層設計、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為生態修復治理構筑起“綠色譜系”,如成立贛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中心,消除行業壁壘,統籌推進廢棄礦山治理,打破原來“碎片化”治理格局,將“九龍治水”轉為“合力修復”。
二是治理模式創新。贛州市始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改變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種樹不種草的單一修復模式,構建起各生態要素協調的空間格局,實現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化、一體化治理。
三是重在治理但不停留在治理。他們積極探索生態資源產品價值轉換實現路徑,成功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治理的綠色發展道路,將昔日的環境痛點轉化為今日的生態亮點和產業焦點。如通過自然資源政策激勵,吸引社會各方投入,探索推行市場化運作、科學化治理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贛州廢棄稀土礦山環境綜合治理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廢棄礦山也是一種資源、一種潛力,只要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棄山”也能變成“金山”,“包袱”也能變成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