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0月15日發布的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顯示,9月份CPI同比上漲1.7%,時隔18個月重回“1區間”。
從CPI走勢可以看到,2019年2月份CPI同比上漲1.5%,此后呈持續走高或持平態勢,在2020年1月份達到5.4%的高點后回落,6月份、7月份因受洪澇災害等不利因素影響漲幅略有擴大,8月份繼續回落,并在9月份首次回到2%以下。
從CPI構成來看,食品價格漲幅顯著收窄是9月份CPI同比漲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豬肉價格同比漲幅大幅回落是食品價格漲幅收窄的主要原因。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6月份和7月份,生豬生產恢復的兩個重要拐點相繼出現,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先后實現同比增長。8月份,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3.5%,連續11個月增長,同比增長37%;生豬存欄環比增長4.7%,連續7個月增長,同比增長31.3%。照此趨勢,有信心實現全年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常年水平的目標。
“目前,豬肉價格、交通和通信價格仍在收縮,四季度國內CPI同比增速仍有望進一步放緩,有人擔心國內陷入通縮風險。個人認為,國內不存在通縮風險,四季度CPI同比漲幅有望維持在‘1區間’。”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表示。
多位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學者也持這一判斷。“9月份CPI環比還在上升,核心CPI依舊保持穩定,同比上漲0.5%,漲幅與上月相同。非食品價格中,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在上漲,說明居民對文化旅游等的消費需求在上升。”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明確表示,中國經濟不會出現通縮。他認為,我國經濟正在穩步復蘇,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和更加穩健靈活的貨幣政策依然在發揮作用。盡管全球需求較弱,但市場信心和預期還在上升。
“中國經濟整體處在穩固復蘇過程中,不要過于在意CPI短期波動。”徐洪才表示,從另一方面來講,CPI同比漲幅下降,也有助于降低居民生活成本。
周茂華分析認為,國內需求在逐步改善。從近幾個月數據看,國內消費、投資恢復明顯加快,經濟復蘇態勢良好。CPI漲幅放緩主要是受豬肉價格漲幅回落與高基數影響。9月份CPI環比上漲0.2%,連續3個月改善,多個分項指標同比延續邊際改善態勢,顯示內需在穩步恢復中。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認為,9月份物價漲幅雖回落較大,但仍維持在溫和區間。目前看,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經濟復蘇加快,意味著需求端在恢復。
專家指出,展望全年,我國有強大的國內市場支撐,經濟發展有足夠的韌性和潛力,擁有充足的宏觀政策空間,保持物價平穩運行具備堅實基礎。
“四季度國內將進入傳統消費旺季,疊加政策效果釋放,國內需求延續回暖態勢,帶動國內服務業、食品價格恢復增長,一定程度將抵消豬肉價格漲幅回落影響。全年物價有望整體保持溫和水平。”周茂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