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晚間,長沙銀行發布公告表示,前次穩定股價措施實施期滿后,自2020年9月13日起至10月19日,公司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跌破最近一期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9.8元,達到觸發穩定股價措施啟動條件,并將在達到觸發穩定股價措施啟動條件之日(10月19日)起10個交易日內召開董事會,制定并公告穩定股價的具體方案。
據悉,本次為長沙銀行年內第二次啟動穩定股價措施,前次穩定股價措施實施期間為2020年3月13日至2020年9月12日,穩定股價措施已實施完成。此外,今年啟動穩定股價措施的銀行還包括上海銀行、蘇農銀行、浙商銀行、鄭州銀行以及成都銀行等中小城商行。
對于穩定股價實施方案來看,多數銀行主要以大股東及董監高等人員增持為主。從前次長沙銀行公布的方案顯示,自3月13日起6個月內,第一大股東增持不低于1000萬股,現任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增持金額合計不低于157.47萬元。在公示結果中,長沙銀行最終以第一大股東及董監高合計增持金額逾4000萬元來完成。
那么,為何今年中小銀行頻頻觸發穩定股價措施?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除去疫情拖累影響外,今年銀行加速讓利實體也引發市場對于銀行壞賬率、不良增加的擔憂,預期這可能會引發銀行股凈利潤下降、股息分紅能力下行等。“這些會動搖銀行股價值投資的邏輯,進而影響到銀行股本身的質量水平,不過隨著疫情步入尾聲,實體經濟逐漸回穩,銀行股將能夠給予修復的可能性”。
整體來看,雖然股東及董監高的增持受體量規模影響對于穩定股價的效果有限,但能夠體現出股東對于銀行未來發展的信心。此外,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認為,如果經濟持續向好,市場對于銀行資產質量的擔憂就會緩解,“估計四季度銀行股估值可能出現合理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