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出席2020金融街論壇年會開幕式時,發表了主旨演講,分析了我國經濟走勢和國際環境下經濟新趨勢,為金融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指明發展方向,對北京金融發展給予肯定并提出希望。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全球經濟,阻斷了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平穩運行,IMF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而我國將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得益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經濟自二季度開始強勢反彈,在全球率先走出V形走勢,前三季度實現同比正增長,取得了抗疫情、穩企業、保就業等多重目標積極成效。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速較二季度回升1.7個百分點達到4.9%,四季度將繼續保持恢復性增長勢頭,預計全年有望實現2%的增長水平。
疫情以來,中國經濟沿著高質量發展目標繼續深化改革,加大結構性調整力度,在實現經濟快速復蘇的同時,為長期穩健向好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三季度,消費支出對GDP的拉動由二季度的負2.3個百分點回升到正1.7個百分點,有效提振了工業下游行業和服務業,對經濟拉動成效突出,凈出口的拉動作用穩中回升,經濟增長對投資拉動的依賴正在減弱,經濟增長結構持續優化,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同時,驅動經濟增長的創新因素也在顯著增加。前三季度,在制造業投資累計下降形勢下,高技術產業投資逆勢增長9.1%,增速較上半年加快2.8個百分點。疫情以來,企業界、科技界大力踐行創新發展戰略,積極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加快產業鏈技術升級,綜合運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推進數字化轉型提升供應鏈效率,“數字中國”建設持續深入,在為經濟不斷增添新發展動能的同時,也鞏固了中國在國際供應鏈中的地位,并為下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供了保障。
疫情以來,中國金融系統堅守服務實體經濟本源,積極發揮對經濟社會運行托底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步取得了更多新成果。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靈活適度的貨幣政策,發揮了顯著的政策托底效果。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精準滴灌,對穩企業、保就業起到了積極成效。新創設立的兩個直達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工具,有效救助和扶持了小微企業主體,并具有顯著的市場化、普惠性等特征。三季度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增長30.5%,增速比上年末提高了15.7個百分點,更多的資金正在流向實體經濟領域,精準服務制造業需求。此外,直接融資在服務實體經濟層面取得明顯成效。新《證券法》正式施行,科創板穩健運行一周年,創業板試點注冊制不斷提速,注冊制“三步走”踏入第二階段,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漸入佳境,上市公司質量不斷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堅持市場化發展原則,在全球保護主義思潮抬頭形勢下,以更加高水平對外開放,全面做好與國際最佳實踐對接。前三季度,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不斷實質性推進,自貿區戰略進一步升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速,北京正在打造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建設自由貿易實驗區,等等,這些既是下一階段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起點,也是推動中國經濟新一輪改革發展的關鍵。
總的來看,下一階段,金融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服務更高水平改革開放中的關鍵就是,圍繞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面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短板,著力轉變原有的發展方式和發展理念,提升服務新格局的能力、防風險的能力和改革創新能力。
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始終根據市場形勢和經濟增長需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政策穩定。貨幣政策將在保持總體穩定情況下,根據經濟變化靈活小幅調整,同時滿足穩增長和跨周期需要,具體工具方面,短期降準概率不大,主要通過MLF和公開市場操作等保持市場流動性,利率整體在相對低位穩中趨降。
要堅持“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九字方針,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步伐加快,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進一步暢通,不同類型、不同生命周期的企業將獲得必要的融資支持,能有效助力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進而支持“雙循環”新格局。
要堅持轉變銀行業經營發展方式,從過往追求規模和利潤的高速增長,轉向著力服務實體經濟的薄弱環節和短板領域,保持適度增長和適度利潤;從過去靠網點鋪設、增加人力的外延式發展轉向線上線下互動、人工和智能并用;從過去相對單一的債權服務轉向“投資銀行+商業銀行+交易銀行+平臺銀行”等綜合服務。在資本管理上,要進一步樹立資本約束理念,更加重視經濟資本、經濟增加值和RAROC,促進資本配置、風險覆蓋和激勵考核機制的市場化和規范化。推進銀行股權結構多元化,實現國有股、社會資本、外資平等投資、共同經營。進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通過“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黨內監督與企業內控結合等機制安排,確保黨組織在公司治理體系中真正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作用。要加快發展金融科技,提升服務中小微型企業,特別是科技創新型企業和居民消費升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