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咖啡館的咖啡,從社交屬性回歸到功能屬性,已逐漸蔓延到茶飲、便利店、快餐店、加油站等業態,預示著咖啡場景化之爭開啟
據德勤中國和穆棉資本發布的一份《中國現磨咖啡行業白皮書》報告信息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咖啡館數量有10.8萬家。但如果我們把“非咖啡館但售賣咖啡產品”的門店粗略統計一下,會發現至少有接近5萬家。
數據之下,無一不預示著咖啡生意正走出咖啡館,已逐漸蔓延到茶飲、便利店、快餐店、加油站等業態。
無論是現磨、即飲、速溶都出現很多新型玩家。不止CoCo都可、益禾堂等茶飲連鎖品牌推出咖啡產品線,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品牌大手筆入局,便利蜂、全家、中石化易捷這些便利店也開始賣咖啡。
其實,無論是超高性價比的速溶咖啡,還是下沉布局新零售場景的即飲、現磨咖啡,都在更細分的場景中彼此形成競爭,歸根結底,誰能做到好喝又便捷,誰才能率先領跑。
咖啡回歸到功能屬性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咖啡消費量12年增長近500%,但人均消費仍不足5杯/年,相比美國261.5杯/年的數量,還有巨大增長空間。
隨著消費人群的不斷擴張,咖啡消費從格調型走向日常型,消費者需要的是隨時隨地享用高品質咖啡。多元化的場景布局下,咖啡產業正在從“人找咖啡”走向“咖啡找人”。
Seesaw的mini店型,則是從精品咖啡館走進辦公大樓的“外帶式咖啡”。今年年初,全國首家Seesaw mini店在南京國金中心正式亮相。公開報道顯示,這家面積僅有25平方米的店,首月單日出杯量最高達到450杯。
Seesaw聯合創始人吳曉梅分析,未來開在超甲級寫字樓大堂、面積不超過50平方米、沒有座位、不提供餐食和手沖、即買即走的 Mini 店,也是Seesaw在大店、主題店之外,滿足效率的一種新店型。
咖啡離咖啡館遠了,離消費者近了,在字樓、社區、商場、拐角處處可見的便利店,也逐漸蔓延著咖啡香。
國內較早做便利店咖啡的全家,推出湃客咖啡,覆蓋90%的門店,2019年銷量就已經突破1億杯,這兩年從品牌形象到產品、營銷等輪番升級,做精品化轉型。
便利蜂也推出了自己的“蜂質選咖啡”,咖啡豆和牛奶都使用了進口產品,不惜成本提升品質。
走出咖啡館的咖啡,變成一杯不需要拍照炫耀的日常飲料,從社交屬性回歸到功能屬性,真正走進了消費者的生活。
巨頭搶灘多元場景
入局咖啡生意中規模體量最大的還是茶飲連鎖品牌。
2019年2月,CoCo都可的咖啡產品線——CoCo caf'e,覆蓋1500家店;時隔2年,這一數字已經突破3000家了。在CoCo都可一些二線市場,部分門店的咖啡產品節假日出杯量,已經達到了150杯,相當于一家小咖啡館。
另一個茶飲連鎖品牌,益禾堂也看中了咖啡這一風口。去年9月份,投入約2000萬,給近一半的門店配置了全新的咖博士咖啡機,咖啡的出杯量和銷售額實現了翻倍增長。益禾堂研發經理陳雅表示,“按照價格最低的美式10元/杯算,一年下來,一家店能靠咖啡多賣近15萬。”
茶飲連鎖品牌以外,更大手筆入局的是快餐品牌。
麥當勞去年25億投資麥咖啡,1000萬杯免費送,咖啡門店迅速拓展到了1600家,預計年底達到2000家。
肯德基也已在咖啡上收獲增長,百勝中國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屈翠容曾在公開采訪中透露,“我們主要的增長品類,包括早餐、咖啡、甜點和外賣,已經占銷售額的三分之一以上。”
得益于咖啡的提神功能,加油站渠道是“剛需中的剛需”。易捷便利店在2019年高調推出易捷咖啡。中石化的昆侖好客,早在2018年就成立了咖啡學院,研發的現萃RTD咖啡、小罐凍干咖啡已經在2萬多家門店鋪貨,現磨咖啡業務,已經在全國200多家門店鋪設。
雖然目前體量還只有幾百家,但要知道,易捷+昆侖好客的便利店,全國門店數超過4萬家,具備咖啡快速擴張的硬件、場景、剛需人群。
線下巨頭跑馬圈地,線上咖啡也激戰正酣。三頓半、隅田川、永璞、時萃、連咖啡等品牌,在凍干粉、掛耳包、咖啡液等細分賽道上,分別搶占著屬于自己的標簽。
咖啡產業進入爆發階段
90年代末星巴克入華,上島咖啡、雕刻時光等臺式咖啡館興起,20多年來,社交與咖啡相融合的場景化消費一直是主流。直到近2年,更多的垂直賽道上興起咖啡黑馬,多元化的消費場景開始出現,一場疫情更是讓中國消費者習慣了咖啡館外的消費方式。
中國食品行業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從2019年上半年開始,中國的咖啡市場進入成長期,咖啡的剛需性在進一步提升,咖啡產業也隨即進入爆發階段。
這無疑吸引更多非咖啡業態的咖啡售賣者入場,對線下10萬家咖啡館來說,到底是福還是禍?
一是,咖啡的現階段“沒有競品只有友商”。據前瞻 產 業 研 究 院 發 布 的《2020~2025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在2015~2020年5年時間里,中國咖啡消費正以每年15%的速度成長,遠高于世界2%的平均增速。
而在這之中,現磨咖啡市場占比份額不到2成,絕大部分仍為速溶咖啡市場。根據極光調研數據顯示,過去四年我國現磨咖啡市場的增速分別為28.5%、23.5%、37.3%和25.4%,比咖啡市場的總體增速高出2%~9%。
即使我們已經覺得“遍地咖啡館”,但現磨咖啡還是一個新興行業,增量市場還很大。還有相當比例的用戶不懂咖啡,而教育用戶,需要漫長的時間,需要更多力量的加入。
二是,倒逼改變,還需要更徹底。不管是茶飲店還是便利店,亦或是餐飲店的咖啡,都帶來了更多成熟的商業思考,更新鮮的產品,更有話題度的營銷模式。正如創意咖啡這兩年的風靡,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了新茶飲的玩法。
“其他行業進入到咖啡產業里,就會倒逼著咖啡館去改變自己。”阿布阿布咖啡館老板武鈺峰分析。“從咖啡館的角度來講,大家也不要被嚇倒,堅持做好自己的產品,同時順應這個市場的變化,思考怎么去和這些新勢力做出來差異化,讓消費者繼續支持你。”而門店端的改變,也會帶來整個產業的升級,從而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