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一行白鷺上青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識彎弓射大雕”……
很多人背的古詩不算多,但有限的古詩儲量時不時會發生清奇的排列組合。那些背串的古詩詩句,有時甚至比原文更洗腦上口。其實大腦有時候也不是故意的,只因為你的語言系統掉進了古詩自有的“流程”。
有群研究語言的神經生物學家,想看看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古詩,是如何被大腦理解的。于是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將18000首絕句導入專門開發的人工智能程序,讓AI學習分析其中的結構,學會創作絕句。照葫蘆畫瓢的過程并不算難,畢竟絕句有很統一的語言結構。要么是五言四句,要么是七言四句。通常第二句和第四句結尾押韻。有件事要特別注意,絕句工整的結構更多是韻律上的,在語法和語義上并沒有統一的規律可循。
排除這一點,如果不考慮詩句的寓意,就可以讓AI大膽作詩了。只需要先輸入詩的題目或者詩眼,系統就可以先從詞擴充到短句,寫出第一句,進而完成整首古詩。比如你希望得到一首有關“春色”的古詩,系統會輸出。
差點兒意思不過看起來也是那么回事。AI程序一共創作了150首五言絕句。當然,全是“假絕句”可能也不太靠譜,研究者還混入了30首冷門的“真絕句”,這180首古詩就是用于測試的材料。此外,為了避免人聲富有感情的吟誦會干擾人腦對古詩語言本身的判斷,這些古詩會被機器播放,每個字的持續時間以及間隔都一致。沒有斷句,沒有語調起伏。就像抖音里經常聽到的那樣。
13名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受試者進入了實驗室。他們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對絕句有基本的認識。實驗中,每人都會聽到這180首古詩,每首詩播放兩次。在聆聽古詩的全程,研究人員用腦磁圖掃描儀(MEG)全程監測受試者聽覺區域的腦部活動。
腦磁圖(Magnetoencephalography,簡稱MEG)是一種高靈敏度的腦功能無創探測技術。大致原理就是腦內神經元放電時,變化的電流會激發產生微弱的磁場。這個顱外磁場極微弱,大小不及地磁的億分之一。早期的超導磁量子探測器(SQUID)以及近年來飛速發展的原子磁力計,都能敏銳捕捉到這個磁場,實時展現出腦內神經活動的變化。它的分辨率很高,能定位到特定區域的神經元。算是腦科學家“讀懂你的心”趁手的工具。
再說回剛才的實驗,研究人員在腦磁圖的波形圖中驚奇地看到了復制粘貼般的巧合。受試者的顱外磁場振蕩在3個頻率下的信號比較強。
最直觀的是紅色的線,它的節奏與每個字出現的頻率一致,代表大腦對每個字的響應。另外兩條線可以看做是大腦對詩句的理解。比如,藍色線的節奏與每句詩出現的速度一致,這意味著大腦會自動“斷句”,雖然聽到的詩句并沒有句與句的間隔,但是大腦會分辨出每句詩到哪里完結。最妙的是綠色線,它的變化周期大概是前三句詩,呈先揚后抑的趨勢,到了第四句又開始上揚。這個節奏很像文學作品經典的“起承轉合”結構。
或許你自己都沒有察覺,但大腦和古詩之間就是有這樣的默契。它能自動理解古詩的結構以及背后的韻律變化。換句話說,大腦會根據之前的經驗自動理解古詩,當你已經有了古詩的基礎知識積累,就很容易進入古詩規范化的節奏流程了。
還有更神奇的。當同一首古詩被播放第二次時,藍色的線所對應的振蕩會逐漸提前。也就是神經振蕩加快。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大腦對下一句詩的“預判”——它學會搶答了。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當大腦里有了固有的古詩結構,便會自動套用這個結構去理解千變萬化的詩句內容。而那些在韻律上十分接近的詩句,哪怕意思有斷層,也可能被大腦預判成相互承接的兩句。于是你把詩背串了。神經科學的鼻祖之一Eric R.Kandel曾推斷藝術是“可預見的結構碰上了不可預見的內容”。這話用來解釋博大精深的古詩正合適。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古詩的理解是否一致,也是個更值得深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