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
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社會吹響了新時代建設科技強國的新號角,發出了“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動員令。
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科技創新成為大國戰略博弈的重要戰場,搶占科技制高點是強國必爭之地。尤其是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刻,黨中央未雨綢繆、系統謀劃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大計,可謂意義重大。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科技事業,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以科技自立自強打造發展新優勢。
近年來,正是由于抓住了創新這個“牛鼻子”,我國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臺階。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創新正在成為引領我國發展的第一動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強化科技發展是未來的一個重要主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構建新發展格局、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需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著力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以問題為導向,找準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當前,我國科技創新的基礎還不牢,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卡脖子”問題依然較為突出。唯有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
二是抓好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有了基礎研究的“1”,后邊應用的“0”才有意義。要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礎、儲備長遠,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樹人、挖井人,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而加強基礎研究,關鍵要重視教育,強化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突出“硬科技”研究。
三是以改革的辦法做好科技管理的“減法”。此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從繁瑣、不必要的體制機制束縛中解放出來”“抓創新不問‘出身’”,表明中國的科研評價導向將面臨大轉變。應該看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這意味著長期以來被論文及影響因子牽著鼻子轉的中國科研界,將會面臨重大調整。此外,中國要實現向創新大國的轉變,必須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知識產權主體的培育上實現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