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6月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國民經濟持續恢復,企業效益繼續改善,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發展韌勁持續顯現。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國內經濟持續呈現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態勢。
生產端保持高速增長
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月同比增長17.8%,兩年平均增長7.0%。其中,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兩年平均增長6.6%;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1.0%,連續15個月高于臨界點,表明企業生產經營處于擴張區間。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剔除了基數效應后工業生產兩年復合增速已經超出疫前水平。
在取得高速增長的同時,企業經濟效益表現亮眼。1—4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06倍,兩年平均增長22.3%。數據顯示,制造業是拉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回升的主要動力,而制造業生產加快的主要推動因素是出口和房地產開發投資。
對此,劉元春表示,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影響,上游行業利潤恢復較快,中下游行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
服務業生產指數1—5月同比增長23.6%,兩年平均增長6.8%。其中,5月份,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12.5%,兩年平均增長6.6%。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靜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主要行業看,8個分行業生產指數同比均保持增長,部分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恢復明顯加快。
需求端恢復總體弱于預期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月同比增長25.7%,兩年平均增速為4.3%。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月同比增長12.4%,兩年平均增長4.5%。
王靜文表示,國內消費兩年復合增速仍未恢復到疫前水平,其修復仍需時日;居民出行已恢復至疫前水平,但旅游收入仍低于疫前水平,說明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消費場景,而是消費能力。從收入端看,居民收入增速放緩且分化加劇,不利于消費回升;從負債端看,居民杠桿率連創新高會限制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長。
全國固定資產投資1—5月同比增長15.4%,兩年平均增長4.2%。分領域看,1—5月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11.8%,兩年平均增長2.6%;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0.4%,兩年平均增速由1—4月份下降轉為增長0.6%;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8.3%,兩年平均增長8.6%。劉元春分析認為,雖然前5個月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回升,制造業投資兩年平均增速由負轉正,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未恢復到疫前水平,同時民間投資占比持續低于疫前,疫情對民間投資的負面影響依然存在且短期難以修復。
針對投資領域出現的問題,6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實施“十四五”規劃確定的重大工程項目,預計下半年基建投資增速將會呈現環比回升態勢。
貨物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1—5月份,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8.2%。其中,出口同比增長30.1%;進口同比增長25.9%。
王靜文表示,出口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主要原因是在疫情不對稱沖擊下,需求效應和訂單轉移效應增強。全球疫情態勢依然嚴峻,發達經濟體防控形勢較好,需求高位運行;新興市場經濟體疫情不容樂觀,生產活動放緩,訂單轉移至中國。
通脹總體可控
居民消費價格(CPI)溫和上漲,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漲幅擴大。CPI前5個月同比上漲0.4%;其中,5月份,CPI同比上漲1.3%。PPI前5個月同比上漲4.4%;其中,5月份,PPI同比上漲9.0%,漲幅比4月份擴大2.2個百分點。
王靜文認為,5月PPI沖高至9%,而CPI僅回升至1.3%,兩者之間的剪刀差擴大至歷史新高。對于中下游企業來說,將會受到成本上升和訂單回落的雙重擠壓,生產經營狀況會受到沖擊,進而會通過就業—收入—消費的傳導渠道影響到居民消費。
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
雖然國內經濟恢復存在不平衡現象,但是中央對刺激政策始終保持理性態度。此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當前國內外環境不確定不穩定因素較多,要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針對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劉元春表示,宏觀調控要以穩為主,協調好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短期內仍須堅持穩增長與防風險雙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