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財政部等部門共同印發《關于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
“這是一項大規模、批量次培養中高端技能人才的新舉措。”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人力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初浩楠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能夠培養更多的適合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生產需要的技能人才。
突破技術人才“質”“量”難關
“三四線城市很難留住高技術人才。”福建澳泰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倪暉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上至高級技工,下至普通技術工人,都越來越難招了。即使招到了,還要培養三四年才能上崗,要是直接招成熟人才成本會很高。
“這種情況造成了我們永遠都在招人,卻永遠都不夠用的狀態。”他說。
近幾年,像倪暉遇到的問題在全國各地的企業里都有出現。企業不是缺乏普通勞動力,而是缺乏技術型人才。在制造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高質量的技術工人,而我國的技術人才培養還比較落后,造成了供需不匹配的矛盾。
初浩楠認為,職業高中或者本科院校畢業后無法勝任一線生產類崗位,進入企業之后還須從最基礎學起,成長周期長、工資低,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干,導致生產制造行業招工很難。同時,很多企業也不愿意從頭培養技術人才,不僅培養成本高,留人成本也高。這兩個短板導致技能型人才培養供不應求,企業出現技術工人缺乏。
為幫助企業解決技術人才短缺問題,人社部與財政部推出了企業新型學徒制,并在2015至2017年分兩批在22個省份啟動了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參加試點企業158家,培養新型學徒制職工2萬人。
2018年起,人社部、財政部兩部門在全國30個省區市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2019年,《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明確要求三年培訓100萬新型學徒。2019—2020年,企業和院校積極參與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全國共累計培養企業新型學徒超80萬人。
初浩楠認為,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是對技藝傳遞的途徑和模式的創新,打破了原來傳統保守的門規,鼓勵培養企業、國家需要的人才,將師傅們的經驗、技術訣竅傳授給每一位徒弟,不僅一視同仁,還要因材施教,使技術人才在質和量上都有了很大突破。
“企業新型學徒制由政府出面,企業推動,工匠師傅們來傳授技藝,縮短了學徒們的成長過程,能更快步入中高端技能水平,有利于增加收入。這對于在全社會重新樹立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他說。
此外,在初浩楠看來,大型企業培養出人才后可以推薦到同行業的其他企業,為同類企業提供人才,從而加快技能型人才的流轉。同時也解決了中小企業不具備培養人才的能力又需要人才的困境。而且,通過這個方式也提高了整個行業或工種的技能水平。
健全保障機制保證人才培養的連續性
為吸引和激勵更多的企業和學徒加入到這一培訓機制中來,《意見》在激勵機制方面提出完善經費補貼政策,要求對開展學徒培訓的企業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補貼資金從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或就業補助資金列支。補貼標準由各市(地)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會同財政部門確定,學徒每人每年的補貼標準原則上5000元以上,補貼期限按照實際培訓期限(不超過備案期限)計算,可結合經濟發展、培訓成本、物價指數等情況定期調整。
初浩楠認為,《意見》提出每人每年補貼標準在5000元以上,要求由當地的人事部門來定。這說明政策的靈活性,補貼標準能夠跟當地的經濟條件掛鉤,這樣經濟發達的省份給的補貼可能會高于5000。同時,培養的層次需要的成本也不同,培養中級、高級技術工人補貼要和初級的貼補金額區別開來。
企業新型學徒制此前已經進行了幾年的試點工作,現在要全面推開,在保證順利實施方面,初浩楠提出三條建議,一是要保證制度政策的一貫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要讓中國真正成為一個制造強國,生產工藝水平能達到甚至超過歐美的標準,就要保證高級技術工人培養的連續性,這就需要制度政策的一貫性和長期性。
二是保障師傅的權益,尤其是民營企業中的師傅。國有企業有體制在保護,但是民營企業就不一樣,民營企業的師傅們有技術但不敢輕易教,怕教了以后年紀大了被解聘。這些人的權益要通過勞動合同勞動關系的確認來做保障。同時也要給對師傅們的津貼、課時費,提高他們的帶徒意愿。
三是完善培養合格者的能力認定和評估,讓其得到社會的認可,同時由政府部門給予相應的工資等級的基本認定。各地人社廳可以根據本省的經濟發展、工種、行業,給出一個指導性工資水平。比如可以向核心產業的人才工資水平傾斜,從薪酬激勵上做到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