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新家了,開心!”毛小青終于在廣州有屬于自己的家了。落戶、找房、砍價、買房、裝修和搬家,這一路走來,毛小青雖然感覺很辛苦,但是心里還是很高興。最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經過調查發(fā)現,和毛小青一樣,一些不到30歲的年輕人,就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長沙、廣州、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買房置業(yè),成為年輕一代奮發(fā)有為的新青年、新市民。
居住條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鄭亮是本報記者接觸的一位努力拼搏的青年,一直在奮斗路上的她,去年在深圳買了第二套房。雖然這一套房子和首套房子一樣都不太大,但她很知足。
“畢業(yè)后陰差陽錯選擇留在了深圳,借助城市快速發(fā)展的機會提升了自己。感恩在深圳努力拼搏的自己,感恩這個時代。”鄭亮說。
毛小青也從內心非常感謝父母在自己買房時給予的支持。另外,單位領導經常的噓寒問暖,也讓她很感動。“我們部門的書記經常問我們生活困不困難、工資夠不夠花,黨組織的關懷無處不在。”毛小青說。
靈寶市偉宸集團是一家從事建筑施工、房地產開發(fā)和現代農業(yè)的綜合性企業(yè)集團,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何金波告訴本報記者,農民工普遍沒有歸屬感,偉宸集團通過加強黨的建設,把他們團結在黨的周圍,使他們找到了歸屬感。此外,也給農民工營造了發(fā)展的空間,只要個人才華出眾,上升通道是開放的,有的農民工已經從班組長做到項目經理乃至集團副總經理級別。如今,很多跟隨何金波一起打拼的農民工兄弟都買了房。
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居民住房無論是建設規(guī)模還是居住條件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青島市為例,截至2020年年底,青島市城鎮(zhèn)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約316.2萬套、建筑面積約3.1億平方米,總體達到戶均一套房。城鎮(zhèn)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達33.4平方米。
根據住建部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僅為6.7平方米,大多數城鎮(zhèn)居民都處于“蝸居”狀態(tài)。2019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39.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48.9平方米。在這些數字背后,是我國在解決百姓居住問題上付出的巨大努力。
改革開放使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當前,中小城市居民購房壓力不大,住房問題比較突出、購房壓力大的城市主要是大城市,對此,中央提出要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等突出問題。
“我其實很贊成年輕人去大城市,再大也不為過。如果是考慮買房,肯定就不是城市越大越好。如果考慮人生閱歷以及自身能力增長需要,城市越國際化越好,畢竟大城市機會多,能鍛煉人。”記者接觸的一位人士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沒有黨的好政策,哪有我們的今天?”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多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非公企業(yè)負責人均表示,堅定不移聽黨話,矢志不渝跟黨走。這些非公企業(yè)出資人在自己富裕起來后,都在考慮一個共同目標——如何帶領大家共同致富。如今,共同致富已經越來越受到中央和各地高度重視,也為中低收入家庭帶來了政策利好。
通過深入基層采訪,記者發(fā)現,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和加強黨的建設,充分發(fā)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僅能夠進一步提升黨員的思想境界,增強為人民服務的動能,而且能夠廣泛調動普通群眾事業(yè)心、積極性。
無奮斗,不青春。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黨團結、激勵和帶領全國人民共同奮斗,隨著各項改革發(fā)展事業(yè)大力推進,住房等各種民生問題都將會迎刃而解。
住上好房子是許多人的夢想。趙大文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遇上了改革開放的大潮,后來他主動辭職下海,努力為生活打拼,即使到了退休年齡也不肯休息。最近剛在杭州買了大房子搬了新家的趙大文也格外高興。
“我記憶中搬家八次,雖然辛苦,但累并快樂著。好在越搬越好,感謝改革開放政策,使不可能變成可能。”趙大文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