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培育市場主體優化營商環境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在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隨著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無論是對于市場主體的關注度,還是賦予市場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問題是該如何界定市場主體?市場主體顯然不能等同于企業。今年4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草案)》明確規定,市場主體包括各類企業,比如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等。同時,也包括個體工商戶、農業專業合作社。”高培勇表示,從企業到市場主體,至少意味著我國經濟工作的立足點和落腳點已經從社會財富的主要源泉擴展至社會財富的所有源泉。這無疑是一種十分重大的變化,說明我國經濟工作的理念、思想和戰略在經歷一場重大調整和變革。簡而言之,市場主體被重新定義了。
高培勇說,市場主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歷程就是市場主體力量不斷壯大的過程。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的根基所在,是穩就業、擴就業的頂梁柱,是創造財富的不竭源泉。
“在各種風險挑戰面前,首當其沖的是各類市場主體。在極端條件下,要保證經濟正常運轉,保證社會大局總體穩定,其前提就是保住和穩住市場主體。”高培勇指出,無論是“六穩”還是“六保”,其立足點和落腳點、主線索都是市場主體。只有保住市場主體才能保住就業,只有保住就業才能保住民生,只有保住市場主體、就業、民生,才能保住經濟發展的基本盤。
從積極的財政政策來看,其最重要的內容無疑是減稅降費。我國減稅降費規模已經屢創新高,2019年減稅降費達2.36萬億元,2020年超過2.6萬億元。但高培勇認為,這并非當下減稅降費的重點和關鍵。真正意義上的重點和關鍵在于減稅降費的運行機理和行動路線發生了變化。比如給誰減稅降費?過去很少有提及這個問題,因為不管是給企業減還是給個人減,最終都能擴大可支配收入,從而或帶來消費的擴張,或帶來投資的擴張。這幾年的減稅降費一再強調是給實體經濟、給企業減稅降費,減的是涉企稅費。這是和以往不一樣的地方。再如減什么稅?降什么費?過去要減降的一般是所得性的稅和費,或者減企業所得稅,或者減個人所得稅,但是這幾年減稅降費的主項目是增值稅和社保費。而增值稅、社保費不是發生在市場主體的利潤核算環節,而是發生在成本核算環節。因為它是奔著降成本去的。再有,以什么方式減稅降費?以往主要是政策調整,其最突出的特點是作為逆周期調節的一個重要舉措而實施的,故而一般是階段性的。而發生在增值稅、社保費上的減稅降費,是通過制度變革的途徑來實施的,不是政策調整。如此的減稅降費,當然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
“市場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重要。在‘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以市場主體為中心、圍著市場主體而轉的經濟工作格局將持續下去。”高培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