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多名人工智能領軍企業代表,圍繞大會“智聯世界,眾智成城”的主題,探討與分享了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產業落地的前沿進展。
騰訊馬化騰 用AI找星星
“騰訊將與國家天文臺聯合啟動‘探星計劃’,將AI技術用于尋找脈沖星,探索宇宙。”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會上透露,雙方將基于騰訊優圖實驗室計算機視覺技術、騰訊云計算能力,用AI幫助“中國天眼”FAST處理每天接收到的龐大數據,并通過視覺AI分析找到脈沖星線索。
“中國天眼”FAST坐落在貴州大山里,是目前世界上靈敏度最高的射電望遠鏡,最長的觀測距離為137億光年。搜尋和觀測宇宙中的脈沖星,是FAST的重要科學目標之一。
據悉,FAST在1周內產生的數據大約相當于3000萬張信號圖,如果以人工肉眼處理,按照1張/秒速度,在不吃不喝不休息的條件下,需要用一年的時間才能處理。但若通過AI預篩選,只需要3天時間就可完成,極大地節省人工時間成本。
百度李彥宏 讓智能汽車開上火星
“如果有一天人類真的可以移民火星,我們的智能汽車也一定會開到火星上。”開幕式上,李彥宏和全球首位“祝融號”火星數字人暢想起了火星生活。
在李彥宏看來,智能汽車未來更像智能機器人,或者說,未來機器人的主流方向,更像一臺智能汽車。他認為,人工智能將會是影響未來40年人類發展的變革力量,這個力量今天正在不斷積蓄,甚至已經開始重塑整個行業的面貌,進而影響人類社會的未來。
“為了迎接這一變革的到來,百度已經準備了很多年,我們的自動駕駛技術處于全球技術領導者陣營。”李彥宏表示,不久前,百度剛剛推出了新一代共享無人車Apollo moon,目標是讓出行比現在的網約車更便宜;未來2至3年,百度計劃將共享無人車服務全面開放至國內的30個城市,服務更廣泛的用戶。
華為胡厚崑 AI技術要“扎根”
對于AI未來的發展方向,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表示,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正處在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上,它從“天上的云變成了地下的雨,將改變我們身邊的每一件事”。
為加速人工智能進程,胡厚崑認為,首先要匯聚各方力量,大力發展以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讓AI的算力像水和電一樣,成為新型的城市公共資源,讓智能觸手可及。其次,技術要扎到“根”,應大力發展“根”技術,如處理器、AI計算框架等,增強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韌性。目前,華為已經初步構建了一個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此外,還要大膽運用技術手段,突破當前AI普惠的瓶頸。
胡厚崑指出,當前AI的發展瓶頸,不在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上,而在于開發的效率太低。他認為,應用超大規模的預訓練模型,來解決這個問題。
格力董明珠 讓制造業如虎添翼
“智能化對制造業而言,帶來的是如虎添翼的效果。”董明珠表示,格力電器已經實現了“黑燈工廠”,格力的全產業鏈都實現了智能化。
董明珠表示,過去大家都認為工業是傳統產業,而互聯網是一個現代性產業,二者并不交叉。但格力通過和互聯網的合作,讓大家看到了互聯網推動工業制造發展的力量。
董明珠表示,互聯網大數據提高了研發技術的能力。比如,進入零碳排放的時代,目前空調領域耗電達到全用量的15%,而格力的“零碳源”空調技術碳排放量較傳統空調技術降低80%以上,若該技術得到普及,則可降低二氧化碳當量排放1000億噸,降低全球溫度0.5℃。在運用成本上,“零碳源”和傳統技術相比,原先100萬元的電費用上新技術后只要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