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大消費概念成為A股的“眾神之神”,除了貴州茅臺一騎絕塵,細分行業的“各種茅”也紛紛登上前臺,特別是與“吃”有關的行業。民以食為天,這些個股似乎成了中國人口紅利在資本市場的最佳載體。
于是,A股出現了一種比較奇特的投資風氣,那就是只要是與“吃”有關的龍頭,都會給予高估值。比如“醬油茅”海天味業,按季平均只有20%左右的業績增速,估值卻可以給到接近70倍;上市不久的“食用油茅”金龍魚,按季平均也只有20%左右的業績增速,估值也接近70倍……市場給這些消費品細分龍頭幾乎統一的估值定位,即業績增速的兩到三倍,其理由也很充分:產品護城河溢價。而這個產品護城河溢價,模板出自于醬香白酒典范的貴州茅臺,其15%的業績增速市場給予50倍左右的估值,當然,還有企業現金流優勢下的可持續分紅預期。
在這個估值定價模式影響下,即便不是細分行業龍頭,或者不是必須消費品的大消費概念,估值都能水漲船高。這個估值內涵有一個硬性的背景,就是中國的人口紅利,人們生活必須要消費,市場有需求估值就有支撐。但實際上,很多所謂的大消費市場需求并不是剛性的。近日,“面條茅”克明食品就公告中期業績下降74%-82%,按其一季報業績推算,二季度業績是虧損的。而克明食品是2020年的大牛股,在大消費指數如日中天的背景下,全年上漲兩倍多。不僅僅是“面條茅”遭遇市場拋棄,很多大消費行業的業績都會出現波動,比如豬肉食品,今年上半年業績也是大幅下滑,生豬養殖上市公司除了牧原一枝獨秀外,其余全部錄得巨虧。
此前,關于大消費,也進入過一輪認知陷阱。典型的企業是“中藥茅”東阿阿膠、“榨菜茅”涪陵榨菜、“味精茅”蓮花健康,曾經都是各自行業的佼佼者,也是市場認為需求不可能出現消退的大消費上市公司典范,結果如何?是不是似曾相識?現在的“中藥茅”變成了片仔癀,“味精茅”變成了各種“調味品茅”,只有“榨菜茅”依舊是那個賣兩元一袋的涪陵榨菜,但股價已創出階段新低。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資本市場擊鼓傳花的游戲玩法依舊。
如果再看看現在的“國潮”概念炒作,似乎也大同小異。現在“國潮”概念炒作的標桿是李寧,因為李寧、安踏這些體育品牌服裝確實賺了不少,但有一個前提,就是因為疫情原因搶奪了耐克、阿迪的市場。A股也有貴人鳥、七匹狼和美特斯邦威,都是曾經的紡織服裝巨頭,現在業績還是江河日下。反過來看,李寧們真的可以一路高歌猛進?
最讓人意外的是,真正有業績有市場的“國潮”大消費,其實估值都很低,比如伊利股份、安琪酵母和飛亞達,要業績有業績,要增長有增長,但估值都被壓制在10倍出頭,究竟是誰出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