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的人都靠種麻核桃致富了。”近日,淶水縣婁村鎮南安莊村李占海發了一筆小財,一對學名“白獅子”的三棱麻核桃賣了10萬元,讓周圍人羨慕不已。
50多歲的李占海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起初靠種地、養羊維持生計,生活非常困難。2000年,淶水縣倡導麻核桃種植,他成了第一批“核農”。經過20多年的發展,他買了車、買了房、有了存款,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提起這些變化,他逢人就說:“要不是縣里產業選得準,扶持力度大,咱哪會有今天的好生活。”
淶水縣地處太行山西北部深山區,山丘區面積占85%左右,過去山丘區群眾大部分以養羊和外出打工為生,生活條件相對艱苦。2000年,該縣采取封山育林、植樹造林、禁牧養林、退耕還林等措施,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再造綠水青山。封山育林、禁牧養林就意味著許多農民失去經濟收入主要來源,為此該縣在廣泛調研基礎上,決定發展麻核桃產業。經過兩年多的摸索嘗試,在淶水縣婁村鎮種植麻核桃基礎較好的南安莊、常安莊、虎各莊等十幾個村莊接種的第一批麻核桃正式下樹,最終以50元到幾千元不等的價格全部售出。這次嘗試,使種植戶了解到同樣是致富產業,種植麻核桃收益卻比種地放羊收入多了幾倍甚至幾十倍。在豐厚利潤的帶動下,淶水麻核桃種植從最初的一個鄉鎮十幾個村發展到全縣15個鄉鎮200多個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非常高。
為把這一產業做大做強,該縣加大技術扶持力度,通過培訓和現場指導嫁接、疏果、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服務,提高科學管理水平。2000年至今,全縣累計培訓2000多場次,有1萬多名農民成了麻核桃種植管理技術的土專家。同時,該縣成立了淶水縣文玩核桃協會和15個鎮村麻核桃協會。這些協會外聯市場內聯千家萬戶,淶水麻核桃市場逐步形成一個專業麻核桃信息交流中心、多個分散交易市場格局。誰家剛出了好核桃、誰家的核桃不好配對、誰又缺一個什么樣的核桃……都能在市場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為規范市場管理,協會堅持講誠信、講負責、講品質的工作原則,制定了工作章程,確保核農和外來客商利益不受損失。2018年,協會成立京作核雕木雕藝術學館,為學員提供免費的學習交流場所、專業技術指導、住宿等福利,先后舉辦20多期培訓班,免費培訓困難家庭學員1000余名、殘障人士300余名。
一棵麻核桃樹,撐起了一個致富產業,也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據了解,淶水麻核桃種植產業發展至今,全縣麻核桃種植規模8萬畝,400余萬株,已經形成了種植、采摘、清洗、精雕、銷售、電商等多領域的產業鏈條,帶動近6萬人就業創業,年產值近10億元,全縣10萬余名農民靠核桃致富奔小康。不僅如此,種植麻核桃還對改善生態環境起到了作用,淶水的森林覆蓋率從35%提高到38.73%。
(記者 李慧英 通訊員 程衛民 劉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