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桐廬縣合村鄉后溪村的張大爺終于如愿當上了民宿老板。村里旅游業日益興旺,張大爺雖年逾古稀,卻也想趕上發展的潮流。今年8月,老宅裝修完成后,他拿著手機掃了掃自家新門牌上的二維碼,當天就有走親干部上門了解情況,幫助他進行相關材料的申報,并聯系環保、消防等部門上門驗收。
圓形、餐盤大小,這種帶二維碼的新門牌被稱為“幸福門牌”。別小看這個二維碼,它背后是合村鄉“走親大腳掌”智慧平臺,不同的人掃碼,能獲取不同的功能:村民掃碼好比有了“物業管家”,可以將辦事需求上報,還能實時查看辦事進度;村干部掃碼好比多了一雙“千里眼”,可以通過后臺查看走親工作的效率;游客掃碼好比配了一位“全能導游”,能立即獲取村莊概況、民宿、景點等服務信息。此外,“幸福門牌”還連接著智慧垃圾分類系統,垃圾收集員每天上門將垃圾轉運至智慧垃圾分類車,自動稱重并識別村民垃圾分類是否到位,之后由系統自動評分并轉換為星級,顯示在“幸福門牌”上。天天拿“五星”的人家自然更有“門面”,村民對垃圾分類更自覺了。
既拉近了村民與基層組織的距離,提升了村務治理效率,又可以當作美麗鄉村新型“五好家庭”的榮譽牌,這樣的“幸福門牌”目前已在后溪村前柏自然村實現全覆蓋,即將在合村鄉全面推廣。而研發這塊門牌的,是一名返鄉創業的80后青年,他的名字叫趙文瑞。
路遠怕什么?
80后拉著團隊回村送“智慧”
合村鄉位于桐廬縣西北部邊緣山區,地理位置偏遠。趙文瑞是后溪村人,從小父母就在上海打工,他只好跟著奶奶生活。除了父母定期托人帶來的生活費,養蠶是祖孫倆最主要的生活來源。“開學時沒錢繳學費,只好欠著,等蠶繭賣掉了再補上,一盒霉干菜我要吃一個星期。”那時起,趙文瑞就打定了主意,“要靠讀書走出去,這句話我從小就刻在了心里。”
在外創業多年后,趙文瑞竟與老家意外邂逅。今年4月,合村鄉在建德市三都鎮考察,看中了當地的智慧民生項目,幾經輾轉找到了項目方——正是趙文瑞的公司。一句“我就是合村鄉人”,趙文瑞邁出了回鄉創業的第一步。
今年5月,趙文瑞將公司注冊地址遷回了后溪村,隨即著手為村里做起了智慧垃圾分類項目。之后,趙文瑞又帶團隊開發了“走親大腳掌”智慧村務平臺,開始著手在村民家門口安上了“幸福門牌”。“走親大腳掌”自8月推出以來,共納入22個網格點,收錄走親干部46名,走親達2200余戶,收集問題278個,已解決261個,辦結率93.8%。同時,平臺實時總結村民上傳的高頻詞匯,通過云上分析讓村務決策更精準。
這個月,趙文瑞計劃將位于桐廬縣城的公司整體遷回后溪村,正忙著和鄉政府討論選址問題。遷址成功后,公司里20余名90后員工將全部進村上班。從村里到縣里,足足55公里,會不會太遠?年輕人肯不肯進山村?“沒問題。”趙文瑞一擺手,“我們都是程序員,不在乎這些。”
前些日子,趙文瑞派團隊用無人機給全鄉做了3D建模,以便之后應用到更多的智慧民生項目中。他爭取明年上半年把公司資質認定的事做好,讓公司成為合村鄉首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之后,他準備聘用一批村民,走上鄉鎮智慧垃圾分類項目的考評崗位。
同樣是種水稻,
90后的心思不僅放在田里
帶著經驗和智慧回鄉的,不止趙文瑞。
后溪村青創工坊原本是一處廢置了七八年的廠房,如今卻是90后青年翁永浩的鄉創基地,做的是本地農產品的生產、銷售。走進工坊,游客就能品嘗到有本地特色的端鍋宴、竹馬酒。
31歲的翁永浩是合村鄉嶺源村人,在東北上完大學后,他到杭州主城區做過國際物流、餐飲配送,后來從事農產品電商,做到了大區經理。之后,他決定創業,回到桐廬縣城,做農產品銷售。
今年年初,合村鄉政府找到了翁永浩,盼他回鄉發展。“農產品是有根的,人也是有根的。”翁永浩慎重選擇了回去,“鄉村振興,無論是對家鄉還是對我自己,都是一個機會。”
翁永浩的父親承包著千余畝稻田,見兒子回鄉,首先想到的是讓兒子接手種水稻。可對于積累了豐富農產品銷售經驗的翁永浩來說,自己回鄉并不只是給家里增加了一個壯勞力,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思路化成新的生產力——面向市場做農業,最終要靠做品牌才能提高農產品的認知度。
鄉政府幫忙找好場地后,翁永浩把自己的農產品品牌帶回到了后溪村,然后整合了合村鄉農戶的生仙里大米、翁家醬、蘿卜調、青筍干、番薯干等農產品,上線浙江省“網上農博”平臺推廣,通過團購渠道銷售。“最近6個月,最受歡迎的生仙里大米銷量有5000份左右,訂單來自全國各地。”翁永浩說。
合村鄉有三分之二常住人口為中老年人,翁永浩的“農商+電商”模式正好將部分閑置勞動力調動起來。目前,全鄉已有百余戶農戶與翁永浩的公司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而隨著農產品銷路不斷擴寬,鄉里閑置耕地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今年國慶長假,青創工坊的端鍋宴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帶動農產品銷售20余萬元。現在,翁永浩正抓緊籌建青創工坊二期,建設合村鄉農產品生產的透明工廠及新零售體驗中心,實現“線下體驗、線上交易”。“農產品利潤雖小,但復購率很高。”翁永浩信心滿滿,“游客一旦體驗過我們的農產品,一定會產生信任感,最終成為我們農產品的私域流量。”
本想回村養老,
60后意外找到了事業“第二春”
和80后、90后年輕人不同,60后的周仕龍回鄉創業純屬偶然。
上世紀90年代初,周仕龍騎著自行車離開合村鄉合村村,輾轉來到杭州城里做木材生意。打拼近30年,他攢下了一副家業。2015年,抱著退休養老的心態,他回到了家鄉。
剛回鄉,周仕龍就把自己當年結婚時的老房子翻新改造,保留了兩面土墻和做飯的土灶,在房子內部添置了上下水等設施。現代化的改建,加上地處幽谷,周仕龍看著新居,萌生了做民宿的想法。“把外面的人請進來,讓他們把我的家鄉介紹出去。”他燃起了改造家鄉面貌的熱情,“我義不容辭。”
如今,16間精品民宿圍繞著周仕龍家在山谷間零散分布,茂林修竹,縹緲云霧,如同世外桃源,甚至帶動了周邊農家樂的轉型。隨著民宿的名氣越來越大,一到周末,山谷里就住滿了來自周邊城市的游客,帶動了合村鄉鄉村旅游業的增收。周仕龍因此有了“聊發少年狂”的勁頭,他將瑤山谷周圍的山地租了下來,準備打造一個更大規模的旅游度假區,誓要為家鄉鄉村旅游事業再奮斗10年。
不同行業、不同年齡層的創客紛紛返鄉,這與合村鄉多年前的一次嘗試密不可分。2015年,由合村鄉政府與后溪村黨總支牽頭,后溪村村民以每戶最多兩股、每股5000元的入股形式參與鄉村旅游開發建設。一個月里,171戶村民眾籌了151.5萬元發展資金,成立了后溪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之后的兩年里,村里建起了天然浴場、垂釣中心、休閑綠道等配套設施;2018年,后溪村成功與杭商旅宏逸公司簽約竹溪樂園項目,依水發展全域旅游,處處皆風景;如今,項目已接待游客約20萬人次,實現營收約800萬元,保障了村集體的穩定增收。從美麗公路建設、庭院整治、圍墻改建、衛生提升,到打造“美麗鄉村3.0”試點村,再到設備投入、資金補貼,合村鄉多年來的一系列動作,都為迎接創客返鄉打好了基礎。
“現在返鄉創客越來越多,目前處在初創階段的公司就有十來家,在民宿、農產品銷售、鄉村旅游、數字科技等領域都有起色。”合村鄉黨委書記夏敏說,今年,鄉財政拿出1000萬元,用以支持鄉村旅游業和現代農業發展,鼓勵創客回鄉,“創業需要氛圍,人才回來了,產業才會進來,山村才能邁向共同富裕。”
(記者 鐘瑋 謝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