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于國家電影局官網正式發布,不僅提出,展望2035年,我國將建成電影強國的發展目標,同時也對“十四五”時期的重點影片創作、建設高水平市場體系、發展各類市場主體、加快科技創新、升級公共服務、提升國際影響力、加強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劃,點明后期的發展方向。
實施精品戰略
每年票房過億國產片達50部
從電影大國發展為電影強國,是近年來我國電影市場的重點目標,這也在此次的《規劃》中再一次明確。
《規劃》提出,展望2035年,我國將建成電影強國,電影創作生產能力顯著增強,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美學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以國產影片為主導的電影市場規模全球領先,電影產業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培養造就一批世界知名的電影藝術家,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格局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大幅提升。
若要建成電影強國,具備優質內容創作能力無疑是重中之重。對此,《規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在電影產量保持穩定的基礎上,實現質量顯著提升。重點影片創作任務如期完成,多類型多題材多樣化創作格局不斷完善,每年重點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電影精品力作,每年票房過億元國產影片達50部左右。
而對于電影題材,鼓勵創新創造則擺在了明顯的位置,且不僅提出大力扶持科幻電影、動畫電影和特種電影,還扶持具有創新意義和鮮明特色的農村、少兒、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支持紀錄、科教、戲曲等各類電影發展,同時鼓勵原創性作品,鼓勵開發品牌化、系列化電影,積極借鑒世界電影的先進成果和經驗,促進題材、類型、風格、手法、技術創新。
發揮各類市場主體作用
開發多元化市場
保證優質內容的創作,也需要健全的市場和產業體系,并充分發揮各類市場主體作用,來拓展和延伸電影產業鏈,從而推動電影市場持續繁榮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此次《規劃》對不同類型的電影企業分別指出了發展方向。其中,國有電影企業要深化改革,并支持國有電影企業兼并重組、股改上市,壯大企業實力,加快發展步伐,發揮好國有電影企業在堅持正確導向、堅持創新發展、堅持規范經營、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
而對于民營電影企業,則鼓勵做大做強,在公平競爭中整合資源、加快發展,同時鼓勵企業參與重點影片的創作生產和宣傳發行,鼓勵中小微電影企業走專、精、特、新的路線,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此外,圍繞深化電影發行放映機制改革,《規劃》提出,支持院線公司并購重組,推動資產聯結型院線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對不符合現行準入條件的院線實行退出機制,并鼓勵開展分線發行、多輪次發行、區域發行、分眾發行等創新業務,促進人民院線、藝術院線等特色院線發展,實現到2025年,我國銀幕總數超過10萬塊,結構分布更加合理。
影評人劉賀表示,電影產業的繁榮離不開各類企業向好發展,“行業并不是只需要大企業,也需要小而美的企業,且每一種企業均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和定位,才能推動多類型的優質作品持續產出,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抓好市場調控管理
培育新型電影消費模式
隨著社會發展,各種新技術與產品相繼出現,影響著人們的喜好與生活習慣,電影產業也需要圍繞著環境變化做出新的調整。
《規劃》指出,密切關注、準確把握全球電影產業及視聽科技發展趨勢,積極培育新型電影消費模式;扎實做好傳統院線發行,加強影片發行窗口期行業自律;積極開發二級市場和農村市場,規范發展點播影院和點播院線。
與此同時,《規劃》也提出,進一步開發電視、信息網絡、移動終端、家庭觀賞等電影消費市場;促進電影衍生品開發及授權,推動電影與游戲、旅游等融合發展,擴大電影消費規模,增加電影業整體收益;深入研究電影市場供給與需求變化,積極開展對重要檔期的指導調控,推動重點電影發行企業和院線企業建立溝通協作機制,合理把控電影上映的規模與節奏,進一步提高影片和檔期的票房產出效益。
“電影產業不能被自己拘束,生活與消費習慣的改變,也會給電影帶來新的場景與空間,不僅能創造新消費,還能反過來推動內容的創新。”劉賀如是說。
(北京商報記者鄭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