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環,養老早被決策層列入頂層設計,推進第三支柱養老金體系、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建設時不我待。11月24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促進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積極探索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老年人健康保險產品。當前老年群體保障需求巨大,且老年保險尚屬藍海,《意見》為保險業的發展亮起“明燈”,下一步保險業將如何更好地賦能老年群體值得期待。
第三支柱養老未來可堪大用
《意見》明確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大力發展企業(職業)年金,促進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最美不過夕陽紅”,解決養老難題首先需要考量“錢從哪來”。為此,我國早已啟動養老三支柱模式。第一支柱為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為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即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為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及商業保險。
但是相較于第一支柱,二三支柱發展較為緩慢。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也在穩步推進養老金融改革,支持金融機構創新產品服務供給,引導全行業開展一些有益探索。如2021年6月1日,由中國人壽、太平人壽、新華人壽等6家人身險公司在浙江省(含寧波市)和重慶市開展了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
那么,目前全國范圍內的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產業發展情況如何?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云分析表示,第三支柱的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自2018年5月開始啟動試點,到2019年年底,僅有4.7萬人參保,2019年保費收入也只有2.45億元。目前,第三支柱的商業養老保險發展嚴重不足,但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
楊澤云指出,國際經驗表明,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強養老保障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商業保險公司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產品應該從何處著手?楊澤云建議稱,首先是開發設計差異化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人所處生命周期不同,對于商業養老保險的需求不同,應根據客戶需求開發設計不同的產品。其次,要控制風險,加強信息披露。商業養老保險的資金周期較長,面臨較大的風險。而養老需求的特殊性使得其資金不能有較大的波動。因此,資金管理需要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追求收益,同時也要做好信息披露。
老年人健康險產品亟待擴充
對于發展適老相關產業,《意見》指出,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在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開發老年人健康保險產品。
事實上,近年來,銀保監會鼓勵保險機構發展各類老年人保險產品,豐富老年人可選擇的商業保險品種,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目前可供老年人選擇的保險產品已超過1000個,基本涵蓋了老年人最為關注的疾病險、醫療險、意外險、養老險等產品。截至今年10月,已上線25款投保年齡超過70歲的費率可調長期醫療險產品。
不過,與我國規模龐大的老年人口相比,保險覆蓋率仍需進一步提升。截至目前,全國有1.07億60歲及以上老年人持有商業保險保單,老年人商業保險滲透率(購買商業保險的人數/人口總數)為41%。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分析指出,目前商業保險機構推出的健康保險產品在市場上受歡迎程度較低,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消費者認為產品定價偏高。而帶有普惠性和政策性的健康險產品,由于逆選擇風險,亦使人擔憂制度的可持續性。對此,李文中表示,老年人健康保險未來的發展路徑應該是主要為老年人提供各種健康服務,同時提供適度可控的健康風險保障。
老年人健康保險產品對于我國未來養老工作的推進有什么意義?李文中表示,對于老年人而言,保證生活質量僅僅有養老金是不夠的,他們身體機能衰退導致對健康風險保障需求和健康服務需求非常大。因此,促進和實現醫養結合對養老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長護險更健全的多元籌資機制將至
《意見》指出,穩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加大探索力度,完善現有試點,積極探索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長期護理保險主要是為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時,側重于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目前我國的護理保險也有了社保型的護理保險制度、商業性護理保險兩大類。
針對長期護理保險,國家多次出臺政策大力支持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目前絕大部分試點城市的長護險項目都是商業保險公司承辦。但目前長護險服務水平有待提高,護理服務需求與供給不對稱,龐大的老年人健康、醫療和護理服務需求給現行的康養體系帶來嚴重挑戰等問題。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表示,目前護理保險加失能保險保費占比不到2%,從商業健康險來看,長護險目前還未完全發揮成效。
數據顯示,預測2020年中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數量為4250萬人,占比為17%。而預測2030年、2050年中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數量分別為6290萬人和9600萬人,占比分別為17%、20%。
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保險系主任郭振華看來,對于長護險來說,隨著失能老人逐漸增加,而長護險及長護險配套體系可以解決該問題,這使得長護險的政策需求大大增加。
同時他補充道:“長護險面臨消費者需求疲弱的問題,在進入護理狀態之前,目前公眾認為對護理需求的概率較小,而需要護理的人群集中在老年群體,但是對于消費者來說,讓消費者提前買一個長護險來預防老年之后的失能風險問題,顯然需求量不足。”
郭振華還表示,很多地方用社會保障的資金來實行長護險制度,但因為資金有限,其待遇和水平會相對低一些,范圍有待進一步擴大。
北京商報記者獲悉,一地正在為此課題探索新的可行辦法。與國內其他城市“長護險”籌資主要依賴醫保基金和財政補助的做法不同,南寧市著眼于將長護險打造為穩定可持續的獨立險種,在全國率先實行獨立籌資,保費由單位和個人同等比例分擔。
朱俊生認為,期待接下來商業保險公司“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是參與社會性的長護險,提供一些經辦服務,另外一方面是開發商業性的長護險,為老人提供更多的護理服務并為其買單。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胡永新 實習記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