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公共場所應配置AED,完善深圳急救體系;不斷完善社區健康服務體系,加強社康服務能力建設,努力為群眾提供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一體化的基本衛生健康服務,是每年重要的民生實事。
記者昨日從深圳市衛健委和深圳市急救中心獲悉,截至11月29日,深圳AED已經成功救治36人;截至11月22日,深圳社康機構總數達到772家。全市社區健康服務擴容不斷提質,公眾場所配置AED數量逐漸上升。
深圳AED已成功救治36人
AED,中文名為全自動體外除顫器,是一種便攜式的醫療設備,它可以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給予電擊除顫,是可被非專業人員用于搶救心臟驟停患者的“傻瓜式”醫療設備。根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數據,我國每年猝死人數高達55萬,而醫院外發生猝死的救治成功率僅有1%左右。
實施公眾場所配置AED項目,是構建全民急救新體系、提升院前急救成功率的重要舉措之一。記者了解到,深圳自2017年起,市委市政府在人流密集的公眾場所陸續配備了5500臺AED,再加上去年龍崗區政府配備的1000臺AED,目前深圳AED覆蓋率居全國第一,未來5至10年,深圳將達到每10萬人300臺的國際標準配置。截至深圳急救11月29日的統計數據,這些AED已使用115次以上,成功救治了36人。
為了市民方便快捷查找與使用AED,2018年深圳急救聯合騰訊發布了覆蓋全城、一鍵可查的深圳“AED地圖”。打開“騰訊地圖”或者微信小程序,在搜索欄中輸入“AED導航”就會顯示離你最近的幾臺AED,根據導航提示即可前往取出。此外,還配套開展“百人百場急救知識講座”和急救操作技能演示系列活動,提升全民使用AED開展院前急救能力。
深圳社康機構總數達772家
為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方式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近年來,深圳一直致力于完善社區健康服務體系,加強社康服務能力建設,努力為群眾提供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一體化的基本衛生健康服務。
其中,在完善社康服務體系方面,不斷加強社康機構規劃建設,完善社康機構網點布局,提出每2萬人口左右設立一家社康中心,落實社康機構建設責任,利用考核手段加大建設力度;提高社康機構建設標準,如社康中心業務用房面積最低標準由400平方米提高到1000平方米等;完善社康機構組織管理,推動基層醫療集團網格化布局等。
在推進社康服務能力建設方面,通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全科醫師職業發展政策體系和全科醫學人才評價體系;推進專家下社康,健全雙向轉診服務機制,試點開展“全專協同”家庭訪視和會診服務;加強社康用藥保障,包括增加社康機構藥物配置品種,社康機構慢性病藥品目錄從原來的兩種疾病63種藥品增至八種疾病233種藥品,探索慢性病長處方機制,創新社區藥學服務新模式。
此外,還通過創新醫保支付引導機制、健全價格引導機制、降低社康機構收費標準、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舉措,幫助老百姓化解“看病難、看病貴”等難題。
截至11月22日,全市今年已新增社康機構35家,總數達到772家,基本實現每個社區配置1家社康中心;新增全科醫生648人,總數達到6026人。全市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降低到14.28%,醫療機構藥占比下降至22.6%,均處于全國較低水平。
(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