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的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派郁郁蔥蔥景象。方維攝
暮冬,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的漳江入海口一派郁郁蔥蔥景象。海風拂過,不計其數的水鳥“翩翩起舞”,儼然一副天堂景象。
這一切,都得益于生長于此的數百公頃紅樹林——哺育生物、防風固堤、凈化海水。
像往常一樣,在這里工作了20多年的護林員吳秋城每天先是在全屏幕監控室查看紅樹林的長勢,隨后出門沿著木棧道來回巡查。20多年來,吳秋城對長于此的紅樹林“如數家珍”,也見證了這里環境的日益改善。
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連接陸地和海洋,是鳥類的棲息地。戴園笙攝
漳江是福建省南部主要獨流入海河流之一,漳江口連著陸地和海洋,曾經這里的紅樹林生長并非一帆風順。上世紀70年代,由于看中固定沙灘、保護堤岸的功能,漳江口引進外來物種互花米草。沒成想,繁殖能力強勁的互花米草在各沿海灘涂中蔓延,由此紅樹林生長環境遭受破壞。“紅樹林對生長環境要求特別高,容不下半點雜質。受外來物種入侵影響,當時這里的紅樹林常常青黃不接。”吳秋城回憶道。
與此同時,由于歷史上兩岸居民“靠海吃海”的觀念根深蒂固,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在灘涂上挖個魚塘養魚養蝦,擠占紅樹林空間”“養殖污水、農藥殘液等直排入江水中”等情況屢見不鮮,水質受到污染。
外來入侵物種與本地居民“討海”,造成紅樹林面積縮減、品質下降。“最直觀的是這里的生物品種大幅減少。”吳秋城說。
保護,刻不容緩。
在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多種水鳥在紅樹林中棲息。戴園笙攝
2003年6月,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保護面積2360公頃,劃定核心區700公頃、緩沖區460公頃、實驗區1200公頃,分級保護、嚴格管控。2008年2月,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目錄》,成為福建省迄今為止唯一的國際重要濕地,保護更為緊迫。近年來,在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里,數以千計的養殖魚塘被逐步清退;在實驗區里,推廣低毒、低殘留、易降解菊酯類代替傳統高毒、高殘留的三唑磷農藥,養殖污染大大減少。
此外,為了修復現有的紅樹林,保護區統籌開展潮溝、林外光灘、淺水水域等區域的修復,而針對有害生物入侵,完成三葉魚藤、無瓣海桑、互花米草等的治理工作,提升紅樹林林分質量,改善紅樹林生態環境。2019年以來,保護區累計投入150多萬元,完成外來入侵物種除治,實施紅樹林人工造林及促進紅樹林天然更新,紅樹林面積不斷擴大。
水鳥在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翩翩起舞”。戴園笙攝
“這幾年,保護區以年均10公頃左右的速度擴大紅樹林面積。隨著保護區環境的改善,我們連續幾年在這里拍攝到了中華白海豚以及白琵鷺、羅紋鴨、鶚、西伯利亞銀鷗等珍稀鳥類。”吳秋城介紹,如今,保護區內棲息著150多種鳥類、240多種水生動物和近400種水生物。
最讓吳秋城按奈不住興奮的是,2020年—2021年越冬期,在保護區范圍內同步調查到全球最瀕危的鳥類之一、有“鳥類中的大熊貓”之稱的黑臉琵鷺數量達20多只。這是迄今為止保護區觀測到黑臉琵鷺數量的最高紀錄,并且該鳥類在保護區停留的時間連年增長。
2020年—2021年越冬期,在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步觀測到全球瀕危鳥類黑臉琵鷺數量達20多只。方維攝
“以前在保護區內也會零星發現黑臉琵鷺。從觀測記錄來講,同步觀測到20多只黑臉琵鷺,卻是非常難得。”長期在保護區開展科研工作的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博士后張雅棉認為,近年來漳江口保護區的保護和修護工作卓有成效,為鳥類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棲息地。
環境好了,效益也來了。如今,依托“紅樹林+”生態品牌效應,“竹塔泥蚶”“東廈鋸緣青蟹”“漳江口大蠔”等原產地標識成功申報,增加了保護區周邊養殖戶的收入;與保護區隔江相望的佳洲島探索“現代農業+”新模式,智慧農業、民宿旅游、文化體驗等新業態興起,成為“網紅打卡地”;一鍋“螃蟹飯”招攬四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