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王改玲參加非遺技藝大賽。 張瑋 攝
(新春走基層)一粒莜麥解碼小康標配:大愛,小康,幸福年!
中新網(wǎng)呼和浩特2月10日電題:一粒莜麥解碼小康標配:大愛,小康,幸福年!
中新網(wǎng)記者張瑋
開水和面,捏成各式花樣,蒸熟,并佐以熱湯或者涼湯……2月10日是中國農(nóng)歷正月初十,也是晉蒙地區(qū)傳說中的“老鼠娶親”的日子,按照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西部地區(qū)流傳至今的年俗,家家戶戶都會吃一頓熱氣騰騰的莜面,祈求一年風調雨順。
從指間開花到舌尖綻放,歷經(jīng)千百年的蛻變,如今,莜面逐漸從“柴火妞兒”出蛻成“白富美”,一粒莜麥成為當?shù)孛癖娊獯a小康生活的標配。
莜麥在中國已有5000年歷史,屬塞北高寒農(nóng)作物,蒙、晉、冀、陜等多地都有種植。
圖為花樣百出的莜面。 張瑋攝
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地處陰山北麓,空氣、水源純凈,是世界裸燕麥的發(fā)源地,素有“燕麥故鄉(xiāng)”之稱,也被譽為“中國莜面之鄉(xiāng)”。相傳,清朝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在歸化城(呼和浩特舊城)吃過莜面后贊不絕口。
“莜面的營養(yǎng)成分是其它面粉營養(yǎng)成分的7倍以上,可與精面粉媲美。”陳月?lián)Q是武川石磨莜面制作技藝的傳承人,在莜面的制作技藝上一直有著自己的堅持。
“莜麥是自己種的,地里施的都是發(fā)酵好的農(nóng)家肥,將莜麥用石磨磨成莜面粉,這是制作武川莜面最重要的一步。”陳月?lián)Q是土生土長的武川人,無論是石磨還是莜麥,在他心里都種下不可磨滅的鄉(xiāng)情與大愛。
莜面,不僅是武川的美食地標,更是武川人擺脫貧困的一把“金鑰匙”。
基礎薄弱,財政收入少的武川縣2002年被國家列為扶貧開發(fā)重點縣。隨著文旅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因著莜面“出圈”的武川縣成為眾多游客和食客探尋的打卡點。2018年,陳月?lián)Q尋得契機,帶動當?shù)馗闫鹆溯娈a(chǎn)業(yè)。
圖為武川石磨莜面制作技藝傳習基地。 張瑋攝
有的村負責種莜麥,有的村負責種草養(yǎng)羊“產(chǎn)”羊糞,婦女們搓莜面的手藝學起來,農(nóng)家樂搞起來……2019年,武川縣成功脫貧。
莜面濃濃的香味氤氳在街頭巷尾,甚至曾兩次走進聯(lián)合國,成為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中華料理。
“在揉面的過程中,要做到盆光、面光、手光。”為了讓莜面軟硬適中,口感Q彈,要依靠合適的力道和多年的經(jīng)驗,才能做出均勻的莜面搓魚。曾是家庭婦女的王改玲如今也已成功申報為莜面制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
從小跟著老一輩學習莜面制作技藝的王改玲現(xiàn)在可以做出近百種花樣,這些年在大大小小的非遺技藝比拼大賽中包攬各項名次。
“現(xiàn)在這樣的生活在我的前半生根本不敢想。”王改玲說,對她而言,這就是小康的模樣。
通過搓、推、搟、卷,制成莜面窩窩、魚魚、墩墩、圪團……不僅飽了食客們的眼福,更是在不同口味湯料的魔力中,煥化出風格迥異的味道和口感。莜面,成功破圈,成為當?shù)氐拿朗矷P。
一屜屜莜面上桌,應接不暇。年收入“10萬+”的“莜面西施”趙秀珍經(jīng)營著一家農(nóng)家樂,從農(nóng)民到老板的身份轉換讓她臉上笑開花。
來自云南的兒媳婦兒也被莜面技藝深深吸引,向婆婆趙秀珍拜師學藝。“我們現(xiàn)在也過上了蒸蒸日上的幸福年!”
“冷調莜面搗燒酒,山珍海味都不如。一口莜面一口酒,香得人們口水流。”蘊含著悠久的農(nóng)耕歷史,傳承著中國古老傳統(tǒng)糧食加工工藝和民族飲食文化,加工廠、展示館、美食店、非遺技藝傳習所……武川石磨莜面正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大放異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