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重大項目開工建設,一條條現代化生產線迅速投產,一項項新興產業加速“生長”……衡水市堅持把新發展理念作為指揮棒,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力推進“產業振興強市、結構調整富民”,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002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1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038家。
更高質量——
傳統產業煥新彩
新興產業強筋骨
“年前我們又接了一批新訂單,現在生產用于特殊環境的高壓膠管產品能賣到上千元,而且供不應求。”近日,在景縣河北博通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的編織膠管車間,該公司董事長周洪林邊查看設備運行情況邊興奮地說,他們的生產能力達到1200萬標米,去年實現銷售收入2億多元。
博通橡塑的快速發展,是衡水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養元智匯飲品、衡水老白干、葵花制藥等食品醫藥產業茁壯成長;安平絲網、大營裘皮、景縣橡塑……衡水縣域產業獨具特色,不少都是行業細分市場的“單打冠軍”。去年前三季度,衡水“9+5”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營業收入1270億元,同比增長21%。
“去年1至10月份,衡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衡水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曹德中介紹,開發區主導產業聚集度持續提升,安平絲網、衡水工程橡膠、棗強復合材料、大營裘皮、景縣鐵塔五大產業指數相繼發布,成為引領產業發展的“晴雨表”和“風向標”。
衡水圍繞構建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食品及生物制品、服務機器人和數字信息安全的“3+2”現代產業體系,打造橡塑、絲網、皮毛等“9+5”傳統特色產業集群,堅持一體推進開發區能級提升、特色產業迭代升級,不斷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更大合力——
構筑創新共同體
攜手逐夢京津冀
近日,衡水高新區再傳喜訊,該區與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合作共建的中科衡發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機系統在衡水科技谷順利竣工。這標志著這一世界級科技成果已進入產業化前端,對我國能源產業革命、衡水高新區先進制造產業做大做強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衡水市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確提出全面融入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打造京津冀科技創新重要支點城市。去年以來,該市堅持增投入、育主體、建平臺、促轉化、優環境統籌發力,持續催生發展新動能。
如今,在科技谷,衡水與12家國內外頂尖科研機構合作,已建成綠色化工、能源材料、生命健康、節能環保4個中試平臺,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3個院士工作站。科技谷是衡水市正在打造的“南北創新軸帶”的重要部分。該市聚焦市域主導產業和縣域特色產業,以產業鏈現代化為目標,以整合市內外科技資源為發力點,培育提升一批比較優勢突出的創新型園區,形成衡水科技谷和雄安衡水協作區。以衡水農業科技創新谷、衡水數字產業園、冀深智能康輔器具產業示范區、武邑智能安防產業園和衡水創新港“兩核五園”為支撐的衡水市域內南北向創新軸帶,提升衡水整體創新能力。
今年,該市提出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成果轉化為重點打造創新創業局部強勢,以產業振興的人才需求為牽引,聚焦吸引京津及發達地區創新資源,著力優化創新生態,搭建創新平臺,使衡水成為北方最具吸引力的科技成果試驗轉化基地。
更可持續——
農業產業“調”結構
筑起群眾致富路
“茄子的市場行情很好,幾個月前就被北京新發地蔬菜客商預訂一空,現在每畝地的利潤最高能達上萬元哩!”在冀州區西王鎮東羅口村的北京新發地示范園區的蔬菜大棚內,東羅口村村支部書記韓日暹臉上難掩欣喜之色。
2021年10月21日,總投資16億元的北京新發地衡水(冀州)農副產品智慧物流園暨城市安全保供倉項目簽約。這是衡水對接京津、服務京津,在“借船出海”中推動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次成功實踐。
去年以來,衡水堅持穩糧食、調結構、減用水、促增收多目標統籌,著力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上重點突破,調整農業種植結構70.4萬畝,全年糧食產量約87.3億斤以上。去年10月份,衡水淺層和深層地下水位回升情況均居全省第一。
“產業振興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衡水市的‘3+2’市域主導產業體系、‘9+5’縣域特色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但總體上講,我們的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還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衡水市委書記吳曉華說,今年,衡水市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經濟增長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5%左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強市、美麗衡水。
(記者 邢梅智 常熠 通訊員 信志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