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國畫林帝浣
《春雨后》行書黃海林
《杏花春雨江南》國畫王翚(清)十也攝
《雨水》篆刻朱成國
本報記者凌鶴
雨水
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個節氣是雨水,時間是每年的二月十八日至二十日。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
提要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個節氣。“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淅淅瀝瀝的小雨讓春天的腳步更近了,也讓心靈的詩意更濃了。古今無數藝術佳作從不同視角來詮釋這一節氣的特色和文化內涵,在中華藝苑流芳,承古啟今。
充滿期待的“三候”
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到了雨水時節,桃李含苞,櫻花盛開,正是“雨潤春華”的好時光。雨水不僅表明降雨的開始和雨量增多,也表示氣溫的升高。古人認為雨水時節有“三候”景象:初候,獺祭魚。雨水到時,水獺見水中游魚多,急不可耐,于是先捕獲一批放于岸上,隨后慢慢享用,且其吃相與人們祭拜時動作相像,所以古人稱其為“獺祭魚”。
二候,鴻雁來。此時大雁開始由南方越冬的棲息地向北飛,人們可以看到空中遷飛的大雁了。三候,草木萌動。此時,一些發芽較早的植物隨著地溫的上升而開始抽發嫩芽,農民也可以到田間進行春耕了。
“三候”每候各5天,這也是從“七九”到“九九”的日子。農諺說:“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時候,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在春風春雨中,呈現出春耕春種的繁忙景象。
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民俗
關于雨水的民間習俗有很多,充滿想象力、人情味和美好祝福。比如,“送寄生”“燉雨水”。這是川西地區流行的民俗,說的是女兒和女婿在雨水這天,要給父母和岳父岳母送禮物。女婿送的禮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長的紅棉帶,稱之為“接壽”,寓意長命百歲。女兒的禮品則是用長在大樹上的寄生植物燉豬蹄或燉雞。湯燉好后,用罐盛裝,再用紅紙、紅繩封住罐口,由女婿恭恭敬敬地給岳父母送去,表示對岳父岳母的感恩和尊敬。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禮,岳父岳母還要回贈雨傘,可以為女婿遮風擋雨,祝福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另外,有一種習俗是在雨水這天,母親為新婚女兒做一條紅褲子穿上,寓意新生命早日降臨。
還有一種習俗叫“拉寶寶”。在雨水這天,天剛蒙蒙亮時,年輕婦女要牽著幼子站在大路邊,等待第一個從面前經過的行人,然后磕頭拜寄,讓幼子給對方做干兒子或干女兒,目的是為了讓兒女順利、健康成長。
詩情畫意詮釋“雨水”
表現雨水節氣的古今書畫作品,不僅數量可觀,而且詩意濃郁。
《杏花春雨江南》為遼寧省博物館藏品。作者為清代著名畫家王翚。該作品為絹本設色國畫,縱81厘米、橫51厘米。
王翚有深厚的傳統功底,為摹古高手,又能在古人的基礎上自出新意,形成自家風范。其畫在清代極負盛名,是畫派領袖之一。此圖描繪的是江南春雨景色。圖中山巒層疊、樹青草綠,村舍屋宇錯落,一派雨后春光明媚的江南山村景致。在構圖布局上,小徑、樹木、庭院,皆隨河流之勢分布,疏密得當。全畫多種技法交相呼應,色彩匠心運用,青綠、赭石、淡紫,淡雅清新而不失蒼茫渾厚。小橋流水、竹籬茅舍、錯落有致的庭院,泛舟江上的漁船、悠然自得的漁夫,無不透露出濃厚的春日生活氣息,觀之令人頓生神清氣爽之感。
申遺國畫作品《雨水》清麗雅致,畫家林帝浣采用極簡筆墨、淡雅設色,以一朵花開展現春雨潤物的內涵。
“江南”“水鄉”是貫穿吳冠中藝術生涯的美學元素。他的水墨畫融會中西,自成一派。本版右上、左下兩幅作品選自“江南水鄉系列”,其筆下的春風、春水、春柳,清麗脫俗。
篆刻作品《雨水》的作者是我省著名篆刻家朱成國。印文取法殷商甲骨文字,取會其意,略作印化處理。用刀深刻淺披,印文中12個大大小小的短點,就像灑落在印石上的雨滴,隨著不同力度、角度的刀法,隨勢生發,使這方既具抽象意蘊、又具形象化符號的“雨水”印栩栩如生。在章法構成上,雨字下沉,水字上昂,參差中有虛實相生之趣。作品內容與形式兩相契合,其可貴意義在于深入研習古文字、結合當今現實生活,以個性化創作鮮活表現傳統文化。
當代書法作品《春雨后》,書寫的是唐代詩人孟郊的詩歌。作者為數次榮獲全國書法大獎的書法家黃海林。他在創作時,抓住“春雨絲潤萬物,最話先機”的神髓。行筆間入古出新,感悟、體現愜意詩情。行書點線分明、姿態各異,潤含春雨之勢,筆隨心走,一個“合”字了然,使當下的雨水節氣活脫而出。
微論?
傳統文化講究天地和同
凌鶴
雨水,是充滿生命內涵的節氣。《易·系辭》說,萬物“潤之以風雨”“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爾雅》又云:“天地之交而為泰。”天地和同,聯手“釀造”雨水,所以春之水為泰。“春”字體現陽光,“泰”字體現雨露,皆是萬物所需。“甘雨時降,萬物以嘉。”所謂“春氣博施”,就是春天以陽光雨露施予萬物,彰顯博愛精神。
自古,人們就在雨水節氣祈雨,目的還是祈福,希望這一年天地和同、五谷豐登、人丁興旺。氣象學家說,雨水落地均勻,在灑落過程中,吸收一定的熱量,落地時冷熱適度,不冷地、不激苗。雨滴凝結和降落過程中,一些飄浮在大氣中的氮化物溶解在雨水里,落到地面形成極易被農作物吸收的氮肥。雨水中輕水多,輕水活性強,有利于養分的溶解,能促進農作物的生長。因此民諺說:“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雨潤春華,讓農作物有了豐收的可能,所以大家都期盼著春天的雨水,盼望著好收成帶來的幸福生活。
民俗專家說,節氣不僅指導著農耕生產,也誕生了豐富的民間習俗。比如“拉寶寶”即拜干親,守護孩子茁壯成長。之所以雨水有這樣的習俗,寓意著雨露滋潤,更好地成長,也體現了古時面對疾病、災荒,百姓希望有集體、社會的力量幫助。
節氣花信也充滿意趣,“雨水”有三種花信,油菜花、杏花、李花。各具風姿、各具特色,又蘊含著無盡詩意。古詩中以春雨抒情、吟景,表達心懷的佳作很多。“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等詩句千古傳誦。尤其是杜甫詩句《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有人生啟迪意義。詩句不僅描寫了春雨到來的正當時,更展現了潤物細無聲的寶貴人生哲理。潤物細無聲指初春的毛毛細雨落下時無聲無息,引申為有大胸懷者,作了貢獻而不張揚,無私奉獻。這首詩告訴人們,做人要如春雨一般,默默地通過自我努力化育萬物、滋養他人、奉獻社會,同時又要不著痕跡、不求回報。有德之人就如同這春雨一般滋潤心靈,惠人無數。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滋養心性。傳承節氣文化,應該將節氣變成自然生活的一部分,變成人文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