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5日,《遼寧日報》刊發新聞《讓雷鋒精神在“三八”包車組開花結果》,對沈陽列車段“三八”青年包車組學習實踐雷鋒精神的先進事跡進行了宣傳報道。“三八”包車組全體同志學習雷鋒烈士事跡以后,一致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一個雷鋒式的列車員。”
1963年3月5日《讓雷鋒精神在“三八”包車組開花結果》
與別的組賽著走,我們的表揚信最多
1963年1月12日,送站的親屬把一個9歲的孩子委托給王淑琴,并說到北京后家里人會到站里接。可是列車到了北京后,旅客都走光了也沒能等來這個孩子的家長。王淑琴不顧一身疲勞,放棄休息,帶著孩子走了20多里路到北京市郊的豐臺區,在當地公安派出所的協助下,找到了孩子的家。
為還原當年的新聞背景,在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記者找到了當年與王淑琴一同在12次列車上工作的乘務員,今年已經81歲的杜寶瑞。“我跟王淑琴是好朋友,那年她負責5號車廂,我在6號車廂。她經常主動問詢旅客、問寒問暖,對人十分熱情,健談,列車里乘客發生什么事,她都能溝通好,是服務標兵,當時我們給她起過一個外號叫‘王鐵嘴’。”對于王淑琴送小孩那天的情形,杜寶瑞記憶猶新,“后來,孩子的家長給列車段送來了感謝信。”
曾經的列車長杜寶瑞戴上她珍藏多年的列車長大檐帽。楊靖岫攝
“我們與別的組賽著走,我們的表揚信最多。”杜寶瑞說。新聞報道中提到在“遇到困難想雷鋒、生活樸素學雷鋒,多做好事趕雷鋒”口號的鼓舞下,他們在繁忙的春節旅客輸送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績:全組沒有一個人欠勤;除了完成應該擔當的任務以外,并主動要求利用休息時間擔當節日近郊臨時列車乘務;僅三趟往返乘務中,共做好事21件,獲得旅客表揚84次。
“每個人都以身作責,不管做什么事,都想著車班組,不給列車段抹黑。”對于杜寶瑞來說,能在12次列車的“三八”青年包車組工作是一種榮譽,說起工作經歷,她的話語中充滿自豪感。
12次列車有著學雷鋒做好事的光榮歷史和傳統
1959年7月22日,12次特快列車被洪水圍困3天3夜,當時的列車長張敏媛帶領“三八”青年包車組將車上僅有的食品全部供應給旅客,不僅保護了全列車612名旅客,還從洪水中搶救出350余名當地群眾。當年,鐵道部給12次列車頒發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一號嘉獎令”,同時授予“英雄列車”的稱號。1960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將12次列車戰洪水的英雄事跡搬上銀幕,從此“英雄列車”叫響全國。
2007年全國鐵路實施第六次大提速,12次列車由沈陽北至北京改為沈陽北至廣州東,營運里程增加到3029公里,列車運行的時間長了,工作雖然更加辛苦,但暖心服務從未缺席。
12次列車“三八”青年包車組第四任列車長李桂茹當年在北京站的照片。受訪者提供
60多年來,12次列車用每一次服務,每一個細節回答著這個問題,一波又一波乘務人員在崗位上踐行自己“作一個雷鋒式的列車員”的承諾。做一件好事不易,做一車好事更不易,12次列車乘務人員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轉化為具體行動,重視每一次旅程中的服務,更堅持立足本職,將雷鋒精神代代傳承。
我們更應該做一火車的好事
沈陽北站東側,在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內,有一間“12次列車榮譽室”,新職工進入班組后都要參觀榮譽室,并觀看電影《12次列車》。“這已經成為我們沈陽客運段的一個傳統。”客運一隊黨支部書記張朝鉀介紹,12次列車的乘務人員都覺得自己能夠入選是自豪的事,特別珍惜這個崗位,大家都比著干。
從張敏媛擔任的第一任“三八”青年包車組列車長,至今已經傳承了48任。張宗玉,第48任“三八”青年包車組列車長,她對記者說:“雷鋒精神對于我們來說,就是讓旅客感受到那份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關愛與尊重。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我們的工作就在火車上,更應該做一火車的好事。”
記者:欒溪賈知梅
攝影:楊靖岫
視頻:郭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