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分處。
今日后,白晝漸長……
千山腳下,遼菜大師工作室外,玉蘭初綻,老樹吐新芽。
遼寧千山——被各色植物環抱的長白山余脈,開春時空氣陰涼。豐饒的黑土地上,河水開化,松鼠在不時掉落冰凌的林間穿梭,找尋著埋于地下的越冬堅果。
今天,羅師傅要以早春鮮美的鱖魚為食材,加之林間松鼠的靈動創意,烹制一道獨門佳肴——“羅氏松鼠魚”。
在羅師傅的心里,一名真正優秀的廚師,在走進廚房,走向餐桌之前,最重要的,是要走進大自然。優秀的廚藝和靈感,往往誕生于山林河流的間隙,以及自然賜予人類的奇珍美饌之中。
春分古時又稱“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盡管它并不屬于傳統節日,卻是指示農業生產的重要節氣。
春分時晝夜等長,其后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逐漸晝長夜短。《明史·歷一》有云:“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由于與農事活動密切相關,民間還留下了“春分無雨劃耕田”“春分有雨是豐年”的說法。
在我國南方,春分節氣有祭祀、立春蛋、吃春菜以及放風箏等等習俗。采上一把“春碧蒿”,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一家人更是在“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的祝福里,迎來春播春種的繁忙。
然而在東北,長白山的料峭春寒鎖住了尚待萌發的珍奇美味,卻鎖不住庖廚的巧思和想象力。同樣是吃早春第一茬鮮魚,經過遼菜名廚的巧手,再挑剔的食客也能從感官與味蕾中尋到東北人的樂觀與幽默。
肉質細嫩的松花江鱖魚刺少肉多,因其味道鮮美而位列“四大淡水名魚”之首。
只需簡單幾刀,砧板上的鱖魚便脫骨。經過簡單改造,魚的下巴變成了如松鼠般的“圓耳朵”和“尖嘴巴”。而兩片魚肉,則在精益求精的遼菜花刀技法中,變成了珠玉般晶瑩的魚片。
裹上淀粉,魚片在油鍋中逐漸變得卷曲金黃,宛如松鼠的蓬松尾巴。
“制作松鼠魚是最講究刀工的,這就要求廚師有高超的技巧,要每一刀都切到魚皮,但不能切斷。只有皮肉剛剛連在一起的狀態,才能炸制出前后翹起的松鼠造型來。”羅永存告訴記者,“食客在品嘗松鼠魚的時候,輕輕一夾就能夾起魚肉,但吃完后,盤子里還能剩下一張完整的魚皮,這才能體現出松鼠魚的烹飪精髓。”
經過烹制,成品松鼠魚弓著“身子”好似啃食堅果,頭昂尾翹,形態可愛。臨上桌前,澆上一勺秘制的湯汁,本就形似松鼠的魚肉還會發出吱吱的聲音,不僅甜酸適口,外酥里嫩,更是活靈活現,形美自然。
唐代名家張志和曾以一句“桃花流水鱖魚肥”表現鱖魚肉質的鮮美,而近年來,在羅永存的努力下,小小的松鼠魚已經三次走出國門,以其高超的技藝代表遼菜登上世界的舞臺。
到羅師傅這里,松鼠魚的烹飪技藝已經歷三代人的傳承與發展。然而對羅師傅來講,帶出更多的學生,讓遼菜在黑土地上發揚光大,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
春分,晝夜同長,美好悄然至,人間正芬芳。
趁取春光,還留一半,莫負今朝。
北國網記者李冰 視頻:郭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