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還算對口,總算定了下來。”剛來公司報到的李風華眉眼舒展。李風華學的是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去年大專畢業后回鄉,一直沒找到合適工作。在失業人員摸排中,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東關街道工作人員了解到李風華的情況,將他精準推薦給創新激光設備公司。
“根據就業困難人員意向,我們為其匹配崗位信息,并建立就業服務專員制度,‘一人一策’開展就業幫扶。”東關街道辦事處工業商貿辦副主任孟錫鋒說,當地將就業服務優先納入社區工作內容,引導服務力量沉向基層,解決居民就業問題。年初以來,當地已服務企業80余家,推送崗位需求900多個,匹配人才430人,其中新增大學生就業103人。
據統計,今年浙江新增大學畢業生約39萬人,創歷史新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海外留學生選擇回浙就業,省內高校畢業生出國深造人數減少。面對多重壓力和挑戰,浙江圍繞重點產業企業及部分規上企業,摸清用工需求,精準對接大專院校、勞務協作地,盡力滿足就業市場各方需求。
“浙江就業主要矛盾是勞動力供給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的結構問題。”專家表示,相較于企業對數字技術變革的感知,浙江高等教育包括職業教育相對滯后。
難題何解?政府當“紅娘”,打破校企“壁壘”。浙江省教育廳高教處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地將推動更多大專院校特別是高職院校“走出去”,著眼企業技術改造、產業升級和成果轉化,為企業提供形式多樣的技術服務。在服務企業生產和技術革新、推動地方產業轉型升級中,逐步讓學生從“學校人”向“職業人”轉變,為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奠定基礎。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賀星岳認為,學校需主動融入社會。只有面向經濟主戰場、深度融入企業發展一線,才能讓畢業生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目前,浙江各地已組建上百個職教集團,與近8000家企業結成緊密合作關系。
“應推動政府、高校、企業之間的信息聯通,緩解結構性矛盾。”浙江省人社廳廳長吳偉斌表示,浙江將不斷完善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體系,積極構建就業服務支持體系,健全信息、指導、援助等服務保障機制,進一步促進供需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