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上海
這座25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
正頂著巨大挑戰
全力抗擊奧密克戎疫情
此刻!天津
1500名曾在全國率先打響
硬剛奧密克戎之戰的白衣戰士
連夜組隊,執甲出征!
4月3日上午,G265、G267次列車分別于9:54和10:41從天津西站發車,1500名天津援滬醫療隊員啟程前往上海,將為上海抗擊奧密克戎貢獻天津力量。
天津市援助上海醫療隊領隊、天津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朱思偉介紹:“這次我們援助上海醫療隊一共有2000名醫護人員,分別來自25家醫療單位和10個區。按照國家對方艙醫院每100名患者1名醫生、5名護士的配置,今天,天津派出的250名醫生和1250名護士將赴上海方艙醫院工作,幫助上海打贏這場防疫戰,實現社會面動態清零。后續,還將有500名醫護人員組成的核酸采樣隊赴上海進行支援。
朱思偉表示:“上海人口密度要遠高于武漢,這次方艙醫院的整體床位密度也比較大,隊員們的自身防護和病人的照料都會是一個新的挑戰。我們到達上海后將和當地醫護人員進行討論溝通,共同抗擊這次疫情。”
“我們是昨天下午4點多接到的通知,大家積極報名組成了10名醫生和50名護士組成的醫療隊。晚上8點,大家已經在醫院集結進行了一次感控培訓,今早7點再次集結到達天津西站,將奔赴上海的方艙醫院進行支援。”天津醫院門診護士長杜美麗告訴記者,這60名醫護人員分別來自幾十個不同的科室,所以我們會在去往上海的途中相互熟悉,建立黨組織團隊,共同打好這場硬仗。”
天津市環湖醫院顱腦損傷搶救中心一病區護士曲琳是醫院派出的30名醫護人員之一,她曾有過支援湖北武漢方艙醫院工作的經驗。“這次支援上海也是在方艙醫院工作,可以說有一些工作經驗。我會把在武漢積累的工作經驗帶到上海,并分享給隊友,在救治患者的同時,保護好自己和隊員。”作為一名黨員,曲琳在接到醫院通知的第一時間就報名了,希望能夠奔赴抗疫一線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對此,她的家里人也很支持。“雖然是緊急通知,但是準備起來還是挺得心應手的。接到通知后,孩子送到了爺爺奶奶家,老公幫我一起收拾行李,叮囑我在工作中要注意防護,早去早回。”談到7歲的孩子,曲琳瞬間紅了眼眶:“沒有告訴孩子這次又是出差……”
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手足顯微外科護士長張曉玲曾有過援助海河醫院的經歷。“醫院一共派出了50名護士,10名醫生,基本都是有過其他地區援助經驗的醫護人員,可以說大家都非常有經驗,到滬以后將按照分工做好工作。”張曉玲信心十足地表示,“之前我們援助海河醫院做到了零感染,這次援滬,我們也爭取做到零感染,平安去平安回,圓滿完成這次天津的援滬任務。”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帶隊隊長尚曉霞說:“這次支援上海既是任務,也是我們的使命,這次主要集結了中西醫結合、泌尿科、重癥ICU等科室的醫護人員,到了上海,我們會全力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作為醫護人員,這是我的本職所在。生命所系,性命相托,我們一定完成好這項任務,打贏這場戰役。”
“看到您和爸爸一起準備去上海的行李,您不厭其煩地向爸爸一遍遍囑托,我的心就像碎了一樣。在您的話語中,滿滿都是對我和妹妹的囑托和關懷……希望您在上海保重身體,我和爸爸、妹妹在家等著您凱旋的好消息!”這是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急診護士董穎在收拾行李箱的時候發現的兒子寫給她的一封信。出于對母親的關切,但又因為靦腆害羞,董穎的兒子2號晚上提前寫好信,偷偷放到了董穎的行李包中。董穎說:“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既感動,又欣喜,兒子突然之間長大了、懂事了。在家人們的理解和支持下,我更有信心了。‘疫’起守‘滬’,我們義不容辭,爭取早日打贏戰‘疫’!”
天津市環湖醫院門診辦公室副主任陳博年告訴記者:“這幾年疫情以來,我們的支援任務比較多。這種隨時準備出發的狀態對我們來說是習以為常的。這次從征集隊員到準備階段,大家召之即來,來之能戰。”
“家里面的事兒就留給愛人了,同時我們醫院還成立了相應的保障專班,如果家里遇到困難,醫院這邊會安排人一對一對接。”陳博年說,“今天還是我兒子的生日,本來打算跟他一起過個生日。接到援滬任務后,要以任務為主。雖然不能跟他一起過了,但是他也很理解我,非常支持我。”
天津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南開醫院的醫護人員陳秀菊說:“希望經過我們的努力,能夠和上海人民共同度過難關。我有很多朋友都在上海,本身就對上海有著濃厚的感情。通過津滬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來自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的醫護人員李旭光說:“作為一名黨員,國家哪里需要我們,我們就要沖到哪里。這次支援上海,我們的隊伍人員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精兵強將,大多數人都有支援經歷,工作能力夠強,經驗豐富。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夠以最快速度取得勝利。”
此時此刻!南下,兩組動車
帶著的,不僅是天津的資源和力量
更帶著天津的抗疫經驗
帶著海河兒女的開朗樂觀
帶著對浦江兒女的深情厚誼……
我們同心,打贏這場大仗硬仗!
我們期盼,白衣英雄安全歸來!
我們必將,唱起得勝凱旋之歌!
津云新聞記者趙穎妍田巧梅攝影蒲永河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