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錢塘區白楊街道鄰里社區的單元門,租客只需掏出手機,點開“長租通”App,點擊“開門”按鈕,只需一秒,便能聽見“已開門”的提示音……一把“智慧門鎖”,讓鄰里社區居民的回家之路變得順當方便,宿舍管理員也不再為離職人員未歸還鑰匙而感到煩惱,也開啟了社區外來人口服務管理系統數字化的新形態。
白楊街道鄰里社區是一個獨特的社區。說她獨特,是因為這是杭州第一個專門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社區化服務的新型社區。鄰里社區成立于2006年,由錢塘產業集團開發建設,一街之隔就是綜合保稅區。目前轄區內有1.1萬名外來務工人員,絕大多數都是周邊企業的技術工人。
為了讓技術工人“留得下、過得好”,鄰里社區首先在“物質條件”上做文章,對照未來社區建設標準,對社區的鄰里中心進行提升改造,形成了一套技術工人共同富裕小區的硬件標準,“智慧門匙”就是其中一項改造。
“我們一共更換了1740把智慧門鎖,做到了社區全覆蓋。”鄰里社區黨支部書記張敏華說。在方便居民的同時,智慧門鎖也成為社區數據庫的一個入口,人員流動性、門鎖活躍度在后臺一目了然,“安全性大大提高,而且讓社區的服務更精準。”張敏華說,社區有為居民辦集體生日會的傳統,現在一拉數據,當月有多少人生日就很清楚了。
同時,“就業賦能共同富”,讓年輕人技能提升,腦袋與口袋一起富起來,是白楊街道鄰里社區聚焦的重點。“街道制定了‘五個共同’整體框架,細化了五大項31個小項推進內容,在打造展示鄰里共富成果窗口的同時,建立完善共富目標體系。”張敏華介紹,街道首先梳理了鄰里中心人員技能培訓、職稱評定的工作需求,分類對接聯系技能培訓和職稱評定事宜,制定培訓計劃并有序推進。其次,依托錢塘區14所高校資源,全面推行“藍領成長工程”,將“在廠門口上大學”轉化為“在家門口學技能”,在高校校園開放鄰里教學點與鄰里自考課堂。此外,為了充分發揮技術工人優勢,還組織開展百團進社區、樓道團支部建設、迎亞運慶五一趣味運動會等活動,著力讓大家的精神世界也富足起來。
“社區鄉村是實現共富的基本單元。”不久前浙江工商大學校長郁建興一行專家專程前來鄰里社區調研,他表示:“鄰里社區居住租住的多是來自五湖四海的新杭州人,讓在這里居住的‘鄰友’成為類似于高校的校友,提高粘連度,他們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富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如今,白楊街道鄰里社區已由提供基本生存服務,轉型成為促進成長、成才的新平臺。從社區的試點先行,輻射到錢塘區全域,錢塘區正聚焦“擴中提低”,以集成化改革打造“新時代技術工人共富樣板”。“這些集成化的改革內容,包括體面勞動、技能成才、數智支撐、力減負擔等方面。”錢塘區委社建委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錢塘區將以“藍領公寓社區化,技術工人市民化”為導向,繼續圍繞技術工人口袋鼓起來、生活好起來、精神富起來,高質量發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時代樣板。
(商報記者 李如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