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2014年以來,廣西自然資源系統通過大力實施墾造水田,已入庫新增水田56.25萬畝,增加糧食產能8.4億公斤。其中“旱改水”耕地提質改造項目新增水田44.93萬畝,占墾造新增水田約80%。可見,做好墾造水田特別是“旱改水”耕地提質改造工作,是實現藏糧于地、確保耕地占補平衡和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旱改水”投入大、周期長。以廣西為例,實施“旱改水”耕地提質改造項目一般周期為2年至3年,畝均投資不少于2萬元(如加上后期管護,畝均投資超過3萬元)。對于財力尚不充裕的西部地區而言,龐大的資金投入完全依靠財政投入不現實。
因而,要加快“旱改水”項目實施,一方面可探索將“旱改水”耕地提質改造項目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有機結合,最大程度降低施工難度和成本,提高項目綜合效益;另一方面在堅持各級政府投入的同時,多渠道拓寬資金來源,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實行以獎代補政策等方式,創新推進耕地提質改造,牢守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廣西就此進行了實踐探索并取得了有益經驗。
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墾造水田,需嚴把補充耕地特別是“旱改水”質量關。廣西的做法是充分運用最新年度變更調查成果,對適宜提質改造的地塊進行實地核查和評估論證,在此基礎上建立專門臺賬,聘請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水利、交通、造價等專家進行實地踏勘論證后再申報立項實施。項目竣工驗收后抓好新增耕地核定和報備入庫,確保墾造出的水田能滿足“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需求,耕地占補平衡得到全面落實。
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墾造水田,應建立健全補充耕地指標交易機制,引導各級政府積極開展補充耕地潛力調查和項目實施。例如,通過不斷完善補充耕地指標交易機制,建立補充耕地指標交易市場,實行補充耕地指標交易指導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在解決區域間補充耕地指標不平衡問題的同時,切實提高各地墾造水田的積極性。
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墾造水田,還要調動各方積極性、建立一套投資方與農民的利益聯動機制。在實踐中,可通過支付土地租金、讓農民參與項目施工及田間管理等措施保障農民利益。同時,鼓勵投資方在完成“旱改水”耕地提質改造項目后,參與耕地種植培肥、發展立體種養等,既能避免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又能提升當地的種植業發展水平。
在大力引進社會資本的同時,還可創新推行以獎代補模式,引導和鼓勵投資單位按照工程建設質量要求實施“旱改水”耕地提質改造項目。項目竣工驗收合格后,投資方按完成補充耕地指標面積、耕地質量提升等進行獎勵,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