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說話,用遼寧文物講好遼寧故事,讓世界深入了解遼寧歷史、人文底蘊,遼寧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與遼寧報刊傳媒集團(遼寧日報社)聯合推出大型全媒體策劃“國寶在遼寧”,以遼寧30件國寶級文物為主線,讓您和遼寧國寶面對面,為您講述凝固在文物上的歷史故事,揭開遼寧歷史與文化的神秘面紗,展現遼寧浩蕩千年的壯麗歲月。
賞國寶,品遼寧。
(相關資料圖)
今天推出第二期《紅山女神像:中華民族的“共祖”》。
國寶名片
名稱:紅山女神像
年代:新石器時代
材質:陶質
規格:高22.5厘米,通耳寬23.5厘米
出土地點: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
收藏單位: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1983年11月2日,紅山女神像出土于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和凌源市交界處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
當這張“美麗面龐”展露于公眾眼前之時,億萬華夏子孫第一次看到用黃土塑造的5000年前的祖先形象。
女神頭像高度寫實,造型逼真,根據頭像的面部特征分析,女神應屬于蒙古人種,被考古界譽為“海內孤本”。
女神是由5500年前的“紅山人”模擬真人塑造的女祖像,而不是由后人想象創造的“神”。
對紅山女神像沉淀的光陰內涵,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定論道:“她是紅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共祖’。”
在中國流傳至今的上古民間神話中,考古學家所說的“共祖”,對應為摶土造人、采石補天的女媧。
女神廟作為紅山人先祖偶像的供奉之所,用于當年神圣的宗教祭祀,使用上具有很強的專一性。
崇拜女神的遼西先民,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整整1000年,閃耀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曙光”!
紅山陶器典型的“龍鱗紋”與中原仰韶陶器的“玫瑰花”紋飾,聯手構成了“龍”與“花”的中華起源標識。
紅山文化是東北亞古玉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其影響西進、南下,直達河南、陜西、安徽、江浙。
紅山牛河梁遺址遠離住地獨立存在的祭祀場所,壇、廟、冢三合一的布局,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北京的天壇、太廟和十三陵。
女神像提示世人,在距今5000年前,起源遼西的紅山文化已率先跨入古國階段,宣告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國家已然誕生。
在古文化、古城、古國這一歷史發展進程中,以牛河梁為代表的燕山南北地區,比中原地區先行一步!
來源:遼寧日報·北國客戶端
文案:張松景雪峰
記者:本報報道組
編輯:胡宜男檢校:劉永志
責編:潘述一審核:李德強
責編:李瑩
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