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說話,用遼寧文物講好遼寧故事,讓世界深入了解遼寧歷史、人文底蘊,遼寧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與遼寧報刊傳媒集團(遼寧日報社)聯(lián)合推出大型全媒體策劃“國寶在遼寧”,以遼寧30件國寶級文物為主線,讓您和遼寧國寶面對面,為您講述凝固在文物上的歷史故事,揭開遼寧歷史與文化的神秘面紗,展現(xiàn)遼寧浩蕩千年的壯麗歲月。
【資料圖】
賞國寶,品遼寧。
今天推出第四期《石磬:古樂之祖》。
國寶名片
名稱:石磬
年代:青銅器時代
材質:石質
出土地點:朝陽北票康家屯石城址
收藏單位: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1970年4月24日,在浩渺的太空中,中國發(fā)射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向全世界播放悠揚的《東方紅》。這提前錄制的樂曲,是由兩件中國古老的樂器共同奏響的:石磬與編鐘。
石磬,是中國最古老的打擊樂器,用于演奏宮廷雅樂,是帝王“五音聽政”的信憑,是殿堂宴享、宗廟祭祀、朝聘禮儀的神圣之物,堪稱“古樂之祖”。
出土石磬之地,均被視為禮儀之邦。
北票共出土兩件石磬,其中一件出土于大板鎮(zhèn)康家屯石城址,此城址是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規(guī)模較大的重要文化城址,距今4000至3500年。
康家屯石城址為北方早期城址的形制、布局、城居的生活形態(tài),尤其是防御功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該城址于1998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
北票康家屯石城址出土的石磬與著名的殷墟商代虎紋石磬,年代大體相當,磨制時間或更早。它通長30.6厘米、通寬18.8厘米,在那個遙遠的年代,這般體量非同小可。
磬用石或玉制成,形如曲尺,懸于架上,用木槌擊奏,單獨的稱特磬,按律呂依次編排的稱編磬,北票康家屯石磬屬特磬,用于祭祀天地山川。
康家屯石磬,證明了夏商時代的遼西,曾存在“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族群社會。
康家屯石磬,暗示著數(shù)千年前的北票,曾擁有“定邦安民”“鳴以聚眾”的政權架構。
除康家屯特磬外,朝陽德輔博物館收藏的石磬,音質清越、通透、悅耳,能敲出天籟之音。
這傳遞先民不朽信仰的“金石之音”,宣示著中華文明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文案:張松、景雪峰
記者:孫明慧、黃瀚博、孔凡博、韓卓航、竇芳平、白昊、尹浩、鄭新煜、劉芋彤、鄧婷婷、高智勇
責編:欒溪
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