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說話,用遼寧文物講好遼寧故事,讓世界深入了解遼寧歷史、人文底蘊,遼寧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與遼寧報刊傳媒集團(遼寧日報社)聯合推出大型全媒體策劃“國寶在遼寧”,以遼寧30件國寶級文物為主線,讓您和遼寧國寶面對面,為您講述凝固在文物上的歷史故事,揭開遼寧歷史與文化的神秘面紗,展現遼寧浩蕩千年的壯麗歲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賞國寶,品遼寧。
今天推出第五期《連珠紋連柄青銅戈:青銅之戈王者權杖》。
國寶名片
名稱:連珠紋連柄青銅戈
年代:夏末商初
材質:青銅
出土地點:錦州水手營子村
收藏單位:錦州市博物館
1986年4月8日上午,遼寧省錦州市小凌河畔西岸水手營子村,村民周正席在自家豬圈起糞取土,突然挖出一根銹跡斑斑的奇特銅棍。
這銅棍送至考古學家楊伯達、郭大順、孫守道眼前,他們給出這樣驚人的鑒定結論:“國寶”級文物、罕見的孤品、距今約3500年。
3500年前,是中國歷史上的夏末商初之際,在遼寧地區,考古學稱之為“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
這件文物的準確稱謂是“連珠紋連柄青銅戈”,是遼西地區出土年代最早的銅戈,目前珍藏于錦州市博物館,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考古學家提示世人,這銅戈不是戰場上刀兵相見的格斗武器,而是一件象征身份與地位的王者權杖,而且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首次面世的青銅戈權杖。
它代表著當時北方冶銅技術的最高水平:戈柄與戈體連鑄為一體,柄兩面雕滿菱格紋,內填連珠紋,重量1150克,用上千克銅液一次性熔煉、澆鑄而成,同時還鑄出比較復雜的花紋,并在銅戈頂端,鑲嵌名貴的綠松石。
這根青銅權杖的造型特點,從戈頭形制到戈柄紋飾,具有中原商文化特征:戈頂向內側彎卷成勾云狀的“冒”、底端光素無紋的扁球狀“鐏”,在商代銅器銘文中均有非常形象的描繪。
不過,該權杖整體的青銅連鑄、菱格紋與連珠紋的搭配使用,以及綠松石飾件的鑲嵌,這種造型與構圖方式在中原系銅戈中至今未見,而在北方,目前發現的僅此一件。
青銅權杖的主人是誰?至今是謎。
專家推測,他或許是兩千多年前活躍于遼西地區的古屠何王。
屠何,古代少數民族部族名,東胡先人,春秋建國,基本處于大、小凌河流域,西南與燕國毗鄰。
春秋時代,屠何國曾被齊燕聯軍重創,衰亡于“秦開卻胡”后。
青銅權杖出土處,在小凌河沖擊而形成的臺地上,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方圓兩萬平方米的范圍內,古代陶器、石器、燒灰等遺物遺跡屢有發現,此地或為當年屠何國的戰略要地。
青銅權杖寓意深遠,暗示著古代遼寧恢宏的青銅時代,與中原同步開啟!
文案:張松、景雪峰
記者:黃瀚博、孫明慧、孔凡博、韓卓航、竇芳平、白昊、尹浩、劉芋彤、鄭新煜、鄧婷婷、高智勇
責編:欒溪
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