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傍晚,沿著渾河漫步,與濱水步道上慢跑的人們擦肩而過,望著兩側高樓上的霓虹,仿佛置身于黃浦江畔,然而北風提醒著人們這里的坐標——中國東北——沈陽。
(資料圖)
然而,十多年前,渾河(古稱沈水)這條城市的母親河還是一條“人如其名”的渾濁黑臭水體。“沈陽把渾河環境綜合整治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工程,實施河道清淤疏浚、污水截流、污水處理廠建設、綠化景觀建設、完善水利設施等工程,同時全方位整治渾河支流,使渾河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渾河水質得到持續提升。目前,渾河干流城市段達到Ⅲ類水體標準。”沈陽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單偉民介紹。
渾河不渾成了沈陽這個工業城市生態決心與智慧的最生動詮釋。
通過實施河道清淤疏浚、污水截流、污水處理廠建設、綠化景觀建設、完善水利設施等工程,渾河的水質得到持續提升。新華網發李永宏攝
從“下水道”到風景區
“魯爾區中比比皆是的煤炭工廠不斷冒著黑煙,鑄造廠也不斷排除污水,空氣中的粉塵給一切東西都蒙上了陰霾……工廠林立的萊茵河猶如被六萬多種化學物品調成的雞尾酒。”這是德國作家海因里希·伯爾1958年對萊茵河的描述。為了滌清這杯工業文明調制出來的雞尾酒,歐洲多國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
無獨有偶,每個工業文明似乎都與水相伴而生。在“東方魯爾”沈陽,也有這樣一條母親河——渾河,她見證了共和國長子的輝煌過去,同樣也承受了工業殘留的余毒。然而這里的人們僅用十多年就洗清了這條渾河的水。
沈陽渾河之晨。新華網發李永宏攝
“沈陽作為全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傳統重工業城市,能源消費大市,受能源資源稟賦限制,能源消費一直高度依賴煤炭,各品類能源對外依存度較高。”單偉民介紹,老工業基地的輝煌歷史將其他工業國家上百年中分階段出現的各種環境問題一股腦地擺在了沈陽的面前。
新中國第一臺車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臺18馬力蒸汽拖拉機……沈陽人民創造了數以百計的“史上第一”,讓工業成了這座城市永不褪色的記憶符號,卻也讓城市水系淪為了工廠和居民的“下水道”,一灘灘工業廢水為城市水系涂抹上了特有的工業黑。
“河水又黑又臭,沒有人愿意住在周邊,就算遛彎兒都要繞著走,當時的感覺就是這里的河真的‘沒救了’。”市民劉亮回憶道。
面對這些“沒救”的河流,“共和國長子”沈陽再次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投入到了環境治理的工作中去。消除排污口和提升污水處理能力是防治河流污染的關鍵,單偉民介紹,在渾河治理工作中,沈陽市將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建設作為改善渾河水質的重點,結合城市污水排放、處理和利用情況進行設計、建設和布局,逐步完善了城市污水排放和收集系統,實施直排渾河污水截流工程,城區向渾河直排污水的5個排污口全部截流,使渾河流域污水全部得到收集,并截流至污水處理廠處理。同時加大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力度,渾河沿線已建成南部污水處理廠、北部污水處理廠等8座污水處理廠,實際污水日處理量為225萬噸,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以上。
航拍渾河中央大街橋。新華網發李永宏攝
“同時,沈陽市提出將渾河打造成城市銀帶的整體構想,以渾河城市中心區段為中心,全面實施了灘地拆遷綠化和休閑景觀帶建設工程。整體搬遷了沈陽市環境最差、困難最大、情況最為復雜的羅士圈棚戶區,對渾河32公里兩岸灘地進行了全線綠化,種植樹木210萬株,綠化面積近6平方公里,灘地綠化覆蓋率達到95%以上。建成了長青公園、五里河公園、沈水灣公園、羅士圈公園、渾河晚渡公園、長白島森林公園、足球主題公園、渾南市民公園、奧林匹克生態公園,形成了兩岸沿河30公里長,集公園、文化廣場、體育娛樂、生態景觀為一體的公園景觀帶,使灘地景觀得到明顯改善,生態內河建設已具規模。”單偉民說,為改善渾河景觀,沈陽市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時,加大水利工程建設以擴大城市水面積。實施渾河東三環路至沈撫交界處全長8.8公里的河道整治,形成貫通水面面積6平方公里,可觀賞的連續水面長度將達到40.6公里,水面積率從4.68%提高到6%,渾河城市段榮獲“國家水利風景區”稱號。
每年夏天,沈陽渾河每天都有超過百人在進行各種水上運動。沈陽渾河水域正成為全國一流的市民水上運動樂園。新華網發李永宏攝
從“下水道”到國家水利風景區,渾河的蛻變,記錄了沈陽城市發展的歷史印跡,也改變著兩岸人民的生活方式。
清澈的河水,綠草如茵的河邊公園,傍晚市民三三兩兩徜徉在河邊的樹蔭下,從前那些“灰頭土臉”的奔波身影,如今已經沉浸在依水臨岸的慢生活中。
讓藍天白云常駐
2022年底,冬雪已經光顧過這座城市,沈陽也早在二個月前就進入了供暖季,藍天白云成了沈陽冬季的“常駐嘉賓”。
2023年1月4日,候鳥在沈陽渾河休憩、覓食。新華社記者姚劍鋒攝
“以前每到冬季供暖前后都是我們最緊張和忙碌的時刻。因為過去一到冬季,東北地區就會持續出現大范圍重污染天氣,成為霧霾重災區。”供暖和藍天,在沈陽的冬天似乎總是不可兼得。單偉民說:“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截至2022年底,沈陽市優良天數已達320天,同比增加5天,優良率87.7%;PM2.5平均濃度32微克/立方米,同比15.8%。六項污染物首次全面達到國家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全年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12,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1。”
改變是如何發生的?單偉民透露,村屯低矮面源綜合整治、清潔取暖試點散煤治理和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是關鍵。2022年,沈陽在全省率先開展并完成4340蒸噸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
在沈陽渾河鳥島附近有一片不凍的水面,成為天鵝和大雁棲息的場所。多種鳥類在此游弋、覓食、嬉戲、飛翔,與周邊環境形成美麗和諧的生態景觀。新華網發李永宏攝
當然,沈陽的城市空氣質量改善不只是得益于城市供暖方式的改變,工業能源結構與生產方式的改變也必不可少。近年來,沈陽市以城市建成區內40噸及以下燃煤小鍋爐為重點,采取拆除并網、清潔能源改造、廢棄拆除等多種方式實施了燃煤小鍋爐淘汰工作。2022年,三環內40噸以下工業燃煤鍋爐全面“清零”。
在沈陽山水工源水泥有限公司廠區,你很難將這個干凈整潔的大花園,與印象里臟兮兮的水泥廠聯系在一起。公司生產負責人朱寶雷自豪地說:“這幾年廠里大變樣,我們不僅是高新技術企業、智能工廠,去年年底還成為國家級綠色工廠!”
建設初期這個工廠生產管理模式粗放,粉塵污染、噪聲擾民等問題較為突出,周邊群眾對這個“污染源”的意見不小。為改善生態環境,滿足群眾的所呼所盼,沈陽市生態環境部門和企業共同制定整改方案,加大企業環保投入,增加和改造除塵、降噪設備,企業面貌得到徹底改變。
近年來,公司先后投入約2000萬元,對水泥磨房、配料庫下、熟料輸送皮帶、水泥庫下等重點部位的諸多設備進行了改造,新建現代化、智能化倉儲管理系統,噪聲、粉塵排放全面達標。在進料口,176米長、30多米高的熟料大皮帶已經全封閉運行,現場工作人員說:“不僅是這里,經過改造,從進料到產出水泥的各個工序,‘粉塵源’基本和外界‘零接觸’。”
看得見的綠色效益
生態環境的公共物品屬性,讓環境保護的“公地悲劇”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沈陽從煤炭支撐的“黑金時代”到清潔能源帶動的“綠金時代”的轉變為解決這一世界性難題提供了一種新的實踐思路。
朱寶雷算了一筆賬,“每年將節省電費、維護維修費約200萬元,其中永磁電機更換這一項,既達到了節能降噪的目的,每年還可為企業減少電費100萬元。”
事實證明環保設施的規范,可以將生態效益,兌換成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治污與發展并不對立,為提升環保的變現能力,沈陽正在探索更多的方案。
航拍沈陽渾河西峽谷。新華網發李永宏攝
2021年,沈陽就探索開展本地碳市場的建設,出臺了《沈陽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選定了交易機構和交易場所,開發了交易系統和注冊登記系統,確定了納入沈陽碳交易市場范圍的重點企業并實施碳核查工作,開展了供暖和陶瓷企業碳配額發放基準線、碳價及我市自愿減排核證技術等研究,制定了14個配套制度文件,編制了《沈陽市重點企業碳配額分配方案》。同時,單偉民介紹,為促進全國碳市場建設,做好碳市場基礎工作,沈陽市探索開展了自愿減排減排方法學開發、項目征集及認證工作,促成了一筆重點企業與金融機構的碳資產質押業務。
渾河風景兩岸如畫,盡顯爛漫。新華網發李永宏攝
談及未來,單偉民坦言,“污染防治攻堅仍然任重道遠。從‘堅決打好’到‘深入打好’,意味著污染防治觸及的矛盾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廣,難度和挑戰更大。比如過去我們在PM2.5的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臭氧污染卻出現了逐年提前、濃度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臭氧和PM2.5協同控制壓力加大,一些地區和行業VOCs排放問題突出,燒烤油煙等VOCs面源排放管控不力,汽修噴漆,工地露天焊接、噴涂等無組織排放行為管控難度極大。”
放眼“十四五”,單偉民認為只有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全局,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真正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互促共進。
責編:竇志堅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