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說話,用遼寧文物講好遼寧故事,讓世界深入了解遼寧歷史、人文底蘊,遼寧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與遼寧報刊傳媒集團(遼寧日報社)聯合推出大型全媒體策劃“國寶在遼寧”,以遼寧30件國寶級文物為主線,讓您和遼寧國寶面對面,為您講述凝固在文物上的歷史故事,揭開遼寧歷史與文化的神秘面紗,展現遼寧浩蕩千年的壯麗歲月。
賞國寶,品遼寧。
今天推出第十五期《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千年物證》
【資料圖】
1965年,在遼寧省朝陽北票西官營子的北燕權臣馮素弗墓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件保存較為完整的鴨形玻璃注。
它身形橫長,一端張扁嘴如鴨,長頸圓腹,曳細長尾,尾尖殘斷。通體作柔和的曲線造型,結構勻稱。
它是馮素弗墓出土玻璃器中工藝最復雜、器形和裝飾最有特點的一件。據專家考證,這件鴨形玻璃注是古代的欹器。欹器,是一種計時器,類似沙漏。其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時,后身加重,才能放穩。這種動物造型的玻璃器皿在我國僅出土一例。
鴨形玻璃注是利用吹管技術制作成型的,裝飾主要采用粘貼玻璃組成的細部圖案,不加琢磨,全靠吹管玻璃匠的靈感和經驗,在淬火爐前完成這一工藝過程。
經化學分析,這件鴨形玻璃注屬鈉鈣玻璃,當時的中國尚不能生產,很可能是經由草原絲綢之路進口的。
北燕政權所在的龍城地區(今遼寧省朝陽市)位于亞歐大陸邊緣,與周邊的少數民族部落柔然、契丹、庫莫奚等都有良好的外交往來,這些部落又是穿行于草原絲綢之路,溝通彼此貿易往來的信差與使者。
因此,這件鴨形玻璃注是古代遼寧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處于重要歷史地位的千年物證。
國寶名片
名稱:鴨形玻璃注
年代:十六國
材質:玻璃
出土地點:朝陽北票馮素弗墓
收藏單位:遼寧省博物館
記者:黃瀚博、鄭新煜、韓卓航、孔凡博、白昊、尹浩、孫明慧、竇芳平
責編:李 瑩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