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95后”遇到掐絲琺瑯:
用自己的方式與傳統技藝對話
【資料圖】
“95后”鮑子良每一幅作品都凝集了他的心血。本版圖片均由遼沈晚報記者王迪攝
景泰藍掐絲琺瑯裝飾的每一幅作品,都要花費大量的精力。
在工作室里,他構思著下一個作品的創意。
1997年出生的鮑子良,是遼寧朝陽人。在沈陽魯迅美術學院上大學時,喜歡上了掐絲琺瑯這項傳統技藝。
掐絲琺瑯作畫必須精益求精。
景泰藍掐絲琺瑯裝飾的手機殼、保溫杯……這些傳統又現代的作品,出自“95后”鮑子良之手。
勾線上色每一步都不能出錯。
景泰藍掐絲琺瑯裝飾的手機殼、保溫杯……
這些既傳統又現代的作品,出自“95后”鮑子良之手。
1997年出生的鮑子良,是遼寧朝陽人。在沈陽魯迅美術學院上大學時,喜歡上了掐絲琺瑯這項傳統技藝。
掐絲琺瑯正名為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后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是我國的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之一,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因其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所以又被稱為景泰藍,以悠久的歷史、典雅優美的造型、鮮艷奪目的色彩、華麗多姿的圖案、繁多的品種造型著名。
而在鮑子良看來,他不僅喜歡這項技藝所呈現出來的每一個精美的成品,更喜歡一個人伏案工作臺,專注地去打磨和體會掐絲琺瑯工藝的每一個瞬間。“我喜歡當時專注的自己,我知道那是出于對這項技藝的熱愛。”
鮑子良在畢業后去南方拜師學習,經過一年多的專業學習,成為掐絲琺瑯傳承人,并在沈陽開辦了自己的工作室。
像掐絲琺瑯這樣的非遺技藝,給人的印象總是古老而傳統,像鮑子良這樣的“95后”,則是新潮而前衛的一代,這二者似乎很難有交集。但鮑子良以自己的方式,與非遺技藝對話。他希望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古老的變成時尚的、民族的變成世界的,讓非遺獲得真正的傳承活力。
“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跟古老非遺對話,積極吸納時代熱點,以輕松有趣的新媒體為傳播平臺,不斷刷新人們對非遺的定義,尋找著非遺傳承、發展的新方式。”于是,在時下流行的社交平臺上,鮑子良展示著帶著自己巧思的掐絲琺瑯作品,或許是掐絲琺瑯裝飾的手機殼,或許是用掐絲琺瑯“繪”出的漫畫人物,“古今”結合,讓人眼前一亮;他還將輕松、活潑的掐絲琺瑯技藝體驗課呈現給喜歡這項技藝的人群,讓更多人親手體驗這項技藝……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95后”,甚至是“00后”正在加入非遺傳承的大軍,他們把“新模式、新設計、新理念、新媒體、新元素”融入非遺,不僅讓非遺技藝變得更潮、更酷、更時尚、更有活力,也讓中國非遺更加自信地走向國際。
遼沈晚報記者朱柏玲
責編:盛 楠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