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馬水泉遠赴美國求證
西點軍校招生簡章上確曾印有雷鋒照片
馬水泉他是一家農副產品公司的負責人,也是杭州市雷鋒紀念館的館長。2007年底至今,他累計出資1000多萬元,創建了中國第一家個人出資的雷鋒紀念館,免費向公眾開放。他還借用展銷農副產品的時機,遠涉重洋,把雷鋒事跡介紹到法國、德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兩次去西點軍校,馬水泉終于找到了那里的“雷鋒”。馬水泉身后背景圖即為西點軍校招生簡章。(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張曉麗
東北的初春乍暖還寒,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卻是一處與眾不同的“最美人間三月天”。其實早在2月中旬,館里便已燃起了火熱的氣氛,前來參觀學習的干部和群眾絡繹不絕。
二樓展板上的兩張照片引起人們特別的關注:“看,這是西點軍校,墻上有雷鋒的照片。”“看,西點軍校的師生也來雷鋒紀念館參觀過!”旁邊的展柜中還有一件同樣將西點軍校和雷鋒聯系起來的物品——一封曾任中國駐美大使館一等秘書田志芳的來信,他就是上面提到的前一張照片的收藏者。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關于“美國西點軍校學雷鋒”的報道在國內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此后的幾十年間,關于西點軍校是否學雷鋒的爭論從沒有中斷。為了求證這一報道的真偽,一直有人專門漂洋過海尋找真相,這其中就包括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原館長張淑芬和浙江杭州的企業家馬水泉。
遠赴美國西點軍校尋找證據
“美國西點軍校是世界四大軍校之一,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新聞報道,西點軍校曾經出現過雷鋒照片,說明西點軍校也在學雷鋒,到了90年代末,又有人寫文章說此事純屬虛構。作為雷鋒紀念館工作人員,我們感到有責任把事情調查清楚,給公眾一個準確的說法。”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原館長張淑芬說。
對20多年前訪問西點軍校的經歷,張淑芬記憶猶新。2002年9月,張淑芬與撫順市外事辦副主任譚桂紅等人來到美國西點軍校進行訪問,西點軍校公共事務辦公室工作人員艾瑞卡·福德接待了他們。由于軍校人員流動較大,出國前聯系的人員,到訪時已經離開了學校。那時正趕上美國“9·11”事件一周年,美國在外交方面控制極嚴,張淑芬一行到西點軍校后不能隨意走訪,只能按照指定路線進行參觀。
張淑芬提出到學校的檔案室和圖書室查閱相關資料,但對方并不同意,調查工作無法展開,張淑芬一行無功而返。
幾個月后,事情出現了轉機。當年的12月,一封來自杭州的信件令她驚喜萬分:一位老人將他珍藏了16年的有關西點軍校有雷鋒照片的史料無償地捐獻給撫順市雷鋒紀念館。這是一份上世紀80年代的西點軍校招生簡章,仔細看其中一幅圖片:幾位軍校學員正在專心致志閱讀,背景墻上,貼著一面中國國旗和一張雷鋒畫像。
老人名叫田志芳,在1984年至1988年擔任中國駐美大使館一等秘書期間,曾有機會訪問西點軍校。訪問時,西點軍校發給參觀者一些資料,他當時沒時間翻閱。回到大使館打開一看,他驚訝地發現招生簡章上竟然有雷鋒的畫像。出于好奇,田志芳一直保存著這兩份招生簡章。當他在報紙上看到撫順市雷鋒紀念館派人遠赴美國尋找“西點軍校學雷鋒”的證據時,馬上想起了這兩份招生簡章,萌生了捐贈的想法。
西點軍校課程中把雷鋒當作中國軍人的優秀代表
“從照片上看,雷鋒照片就懸掛在學員學習的地方,旁邊還有一面五星紅旗,可以看出,西點軍校的確是在研究雷鋒精神。”田志芳分析,在上世紀80年代,肯花力氣設法弄一張大尺寸的雷鋒像,并掛在了教室的墻上,這說明雷鋒在部分西點軍校學員中的影響是不小的。
田志芳對自己的判斷深信不疑,時常與自己的老鄉、杭州市雷鋒紀念館館長馬水泉進行探討。“想要找到證據,必須到西點軍校實地探訪!”田志芳與馬水泉終于找到了機會,2012年,兩人抵達大洋彼岸。
記者到訪時,馬水泉正在進行新的雷鋒展覽的籌備工作。談起當年在西點軍校的經歷,他笑著說:“走訪之旅一波三折,我們曾兩次進入西點軍校。”
2012年2月10日,第一次踏入西點軍校,學校博物館館長接待了他們。“這位館長很年輕,不清楚雷鋒的事,對當年的招生簡章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出師不利,但馬水泉和田志芳不想徒勞而返,于是再次求助領事館。
在領事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又過了兩天,馬水泉與田志芳再次進入西點軍校。這一次,他們見到了西點軍校公共事務辦公室的專家吉姆·福克斯。田志芳拿出那份招生簡章,請吉姆過目。吉姆馬上認出了這份招生簡章:“這是我們以前招生簡章里的一張照片,照片上的那一間教室,是西點軍校的漢語教室。”吉姆對他們說,西點軍校當時在教授漢語時,講到了雷鋒的事跡,教官把雷鋒當作中國軍人的優秀代表。
同樣認出這張照片的,還有西點軍校的教官馬科斯,他說:“西點軍校漢語教程中有一課是講雷鋒的。”2004年7月28日,西點軍校派馬科斯率6名學員來華回訪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在參觀紀念館時,他們對二樓展出的西點軍校招生簡章上的照片非常感興趣,馬科斯一眼就認出了照片中的人:左一是他的同級同學,左二是他20年前的老師,右一是他哥哥的同學。
在如今的撫順市雷鋒紀念館二樓,馬科斯一行7人在西點軍校招生簡章展板前的留念合影被做成新的展板,呈現在大家面前。照片上,教官與學員都身著軍裝。張淑芬介紹:“他們在其他地方參觀時,都是著便裝的。到雷鋒紀念館參觀前,他們鄭重地換上了軍裝,以表達對這位中國優秀軍人的敬意。”
西點軍校學生關心為什么中國人學雷鋒經久不衰
張淑芬在調研中還意外地發現,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閑聊美國》一書中,有一張作者馬平與美國國防部官員在雷鋒照片前的合影,旁邊寫道:“在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的陳列室里,也有雷鋒的畫像和書籍。圖為作者馬平與美國國防部官員的合影。”
張淑芬找到了時任四川省宜賓市副市長的馬平,他介紹說:“1993年,我應美國政府新聞總署邀請,以國際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考察采訪。貴館提到的那張雷鋒的照片,是我在美國國防部訪問時,在國防部的陳列室里看到的。當時我感到很親切,就邀請這位官員和我一起在雷鋒的畫像前合影留念。當時,我問這位官員怎么會有雷鋒的畫像,他告訴我:雷鋒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人,我崇拜他的犧牲精神,作為軍人,他身上具備軍人特有的犧牲精神,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軍魂。”
記者在對雷鋒生前輔導過的學生孫桂琴的采訪中,也得到了一點線索:孫桂琴曾經接到過來自西點軍校學員的電話,向她了解雷鋒。回想起29年前的那個電話,已是古稀之年的孫桂琴仍然記得清楚:“那個電話是半夜打來的,我當時在沈陽軍區陸軍總醫院工作,因為這件事涉及國際關系,作為軍人,我第二天一大早就向組織匯報了這件事的經過。”
那是1994年3月4日,距離學雷鋒紀念日還有一天,央視的一檔紀念雷鋒的節目中播出了孫桂琴學雷鋒的事跡。深夜,孫桂琴被電話鈴聲驚醒,電話是北京國際廣播電臺打來的,對方說現在為您轉接來自大洋彼岸美國紐約的國際長途電話。緊接著,電話里傳來這樣的聲音:“我是美國西點軍校的學生,我和我的同學在電視中看到您學雷鋒的事跡。請問,中國到底有沒有雷鋒?您見過雷鋒嗎?”他還提出疑問:“雷鋒不過是一名普通士兵,二十幾歲就殉職了,可為什么在中國30多年來學習他的活動經久不衰呢?”孫桂琴一一做了解答。
西點軍校學員深夜打來的越洋電話,彰顯了他們對雷鋒的關注。西點軍校從什么時候開始關注雷鋒,我們無從知曉,不過這種關注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從未中斷,不論是那份80年代的招生簡章,還是那通90年代的越洋電話,抑或是2000年之后對撫順市雷鋒紀念館的回訪,都證明了這一點。
責編:李瑩
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