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記者漫步在法庫遼河神龍灣河畔,眼前清澈的河水與干凈整潔的村莊相映成趣,機械化的春耕場面與村民們清理環境的勞動情景和諧交融。暖陽映襯下,古樹愈發綠得蒼翠,人居畫中,村民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比學趕超
舊日鄉村換新顏
(資料圖片)
“這幾年,遼河邊的生態越來越好,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出門就是平坦的水泥路,房前屋后都干干凈凈,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家家戶戶都比著收拾,集中力量清理環境,為接下來神龍灣第八屆大遼荷花節做準備。”法庫縣和平鄉和平村村民許忠華說。
在介紹農村環境整治方法時,和平鄉黨委書記邊樹強說:“和平鄉正全力建設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我和鄉長每周都會下沉到各村,對全鄉環境共性問題統籌研究,村兩委也會帶頭發動黨員、退伍軍人等率先垂范,千方百計調動群眾,推動全村環境凈化整治工作快速開展。”
3月份以來,和平鄉集中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工作,不斷為農村人居環境細梳妝。截至目前——
全鄉共出動人員2600人次,車輛470輛次,清理垃圾2300噸,牛糞1800噸,“三堆”410個,清理路邊溝渠9800米,村內水塘5處,清理河道垃圾340立方米,河岸白色垃圾140編織袋,全鄉生態保護區區域面積擴大到12070畝。
水清景美
荷花香里盼豐年
和平村先后被評為省級生態村、國家森林鄉村、法庫縣美麗示范村,神龍灣景區作為國家3A級景區,景色秀美,荷花飄香,水生動植物遍布整個濕地,所栽種荷花的歷史可追溯到遼代,自然質樸的風光吸引著眾多游客流連忘返,每年舉辦的大遼荷花節更是讓這里遠近聞名。
近年來,法庫縣在和平鄉修建橡膠壩生態蓄水工程,嚴格落實河長制,實行禁牧保護、濕地恢復、土地整治等工程,綠化面積達85%。同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在這里,游客們參與垂釣比賽,觀看旗袍秀,仿佛置身遠古時代,賞花、射獵、游船,沉浸式體驗“大遼福地、宰相故里、白鶴之鄉、人文法庫”的獨特魅力。
邊樹強介紹說:“我們未來將打造農家樂、民宿等項目,形成餐飲、果蔬采摘、遼河垂釣、制作手工藝品、體驗民俗等休閑娛樂模式,持續拉動遼河周邊第三產業發展。”
人和業旺
撥響致富金算盤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久久為功,方有玉成。和平鄉厚植生態優勢,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抓手,發展鮮食玉米、花生等特色農產品種植,高標準推進產業發展。
“現在‘生態自覺’已經成為全鄉上下的行動自覺,我們村兩委帶領大家共同動手清理溝渠、河道、垃圾,在易發生垃圾反彈問題的空地、三角地段,規劃栽植綠植花卉,在房前屋后的空地,種植貝貝南瓜、辣椒、豇豆,不斷將荒廢的庭院改造成‘增收園’。”和平鄉和平村黨支部書記王永川說。
隨著和平鄉各村一二三產業不斷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村民能夠在家門口“舒心就業”,實現了強村富民的目標。
和平鄉鮑家屯村村民鄧家慶說:“經過延伸產業鏈,我們利用線上電商平臺和線下集中銷售農場副產品。看,這就是咱鮑家屯產的花生油,色澤清亮、味道純正,朋友們都說要多買幾瓶存著。”
剛剛注冊“于大姐釀酒作坊”商標的村民于秀坤說:“我們要生態美,更要產業興、百姓富。村集體開辦了釀酒作坊,號召我們以土地入股,守著生態發展產業,種植鮮食玉米、粘高粱釀酒。這個酒坊除了我之外,還帶動了11戶村民增收,年底大家都能拿到分紅。”
環境就是民生,綠水青山就是幸福見證,一幅惠風和暢、宜居宜業的縣域生態畫卷正徐徐鋪開……
沈報全媒體記者:徐娜
責編:竇志堅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