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開始!”4月17日晚9時,隨著科研人員的一聲令下,沈陽工業大學燈火通明的實驗室內,一臺貼滿傳感器的電機開始飛速運轉。
(資料圖)
2微米、3微米、4微米……屏幕中上下浮動的電訊號如同起伏的峰巒,向著高位不斷蔓延。隨著每分鐘突破3000轉,眾人圍成一團,屏息凝神盯著屏幕,此刻電機“振幅”即將達到峰值。
“5微米!還不及一根頭發絲直徑的1/10,比國際先進水平的精度還高10微米。”看著原本上升的曲線漸漸變緩,最終近似一條水平的直線,沈陽工業大學國家稀土永磁電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王儉對記者說,“這代表我們的電機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精度更高、可靠性更強。國產機床用上它,加工的產品誤差更小,讓咱們的高端制造再上一個臺階。”如今該成果已在國內多家企業成功轉化,應用于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電動汽車等產品,利潤超1.56億元。
“科研瞄準了產業方向,有了突破也贏了市場。”和煦的春風里,穿行于沈陽工業大學的一間間實驗廠房,沈陽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賈玉明為學校的發展描繪藍圖,“工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在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中,沈陽工業大學將對標遼寧產業需求,在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精細化工等領域,著力解決一批‘卡脖子’難題,產出一批前瞻性基礎性重大原創成果,力爭科技成果在遼轉化率在80%以上?!?/p>
累累碩果要從何來?走進沈陽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鱗次櫛比的廠房內,科研工作者們正加緊進行著一項項科技攻關。從電機到自動化設備,再到檢測機器人……上百項科技創新成果在這里中試、孵化、轉化,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此起彼伏的工具聲中,沈陽工業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理踐正帶領學生,對即將發往現場的“管道爬行檢測系統”做最后調試。管道內,形如“毛毛蟲”的機器人貼著管壁自由穿梭,實時傳輸受損情況。
“鉆進管道做‘體檢’,哪有問題一查便知。”楊理踐拿起一個微縮模型,向記者介紹,“深埋于地下的輸油、輸氣管道,看不見、摸不著,想檢測它們可是個‘老大難’。以往國內沒有成熟技術,只能高價請外國公司檢測,能源安全長期受制于人。我們經過二十余年攻關,終于研發出國內第一個‘長輸管道智能檢測系統’,打破了該行業的國際壟斷?!?/p>
突破的背后,是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在廠房另一邊,一張長桌、幾臺電腦,就成為同學們的臨時實驗室。沈陽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珂對記者說:“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必須堅持‘學問做在車間里,論文寫在大地上’?!?/p>
外設平臺,內育人才,讓科技創新持續發展,更離不開政策的激勵。沈陽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王世杰介紹,沈陽工業大學以“一人雙崗”為基礎,出臺靈活的人才引育政策,容許學科帶頭人與企業創辦領辦者雙重身份共存,并從股權激勵角度入手,使學校無形資產占本校人員領辦企業5%的“黃金股”,提高發明者分紅和轉讓收益比例,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走進遼寧博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面掛滿40余項專利的科創墻格外引人注目?!耙寣@蔀楫a品,中試是重中之重。”公司董事長、沈陽工業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教授王德喜對記者說,“沈陽工業大學通過校企融合的方式,高標準建設中試基地,讓實驗室中萌發的設想,在一次次擴大實驗中,迅速完成從專利到產品,再到行業領跑的‘三級跳’。”
截至目前,沈陽工業大學已在遼創辦產業技術研究院5家、產教融合科技型領軍企業17家,本地轉化科技成果240余項,年產值近20億元。“科技齒輪”的加速嚙合,不僅打通了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東北振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銜接。
“未來,沈陽工業大學將瞄準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重點產業、重點領域、重點項目,發揮各類創新平臺的高端引領帶動作用,在重大技術攻關、重要科技項目‘揭榜掛帥’、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水平科技服務等方面作出更大貢獻?!辟Z玉明說。
責編:姚晟琦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