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自然資源部日前稱,2022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初步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耕地凈增130萬畝,是繼2021年全國耕地總量凈增后第二年實現凈增加。這表明我國實行的由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等組成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已在耕地數量保護上取得明顯成效。
近年來,針對耕地保護實踐中出現的新形勢、新問題,中央和地方層面不斷提升制度供給能力,政策文件出臺速度加快,制度創新逐漸增多。快速、精準的制度供給為遏制耕地保護中的突出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支撐,但還要從治理層面發力,保證制度高效落實。
目前,耕地保護治理工具不斷完善,已構建起耕地保護“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治理閉環。強化了事前治理,如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確保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從決策部署的源頭“長牙齒”。同時,利用先進技術,加大耕地保護事中治理,如通過提高衛片執法的及時性和精確性,有效制止違法違規占用耕地行為。此外,通過提升耕地保護事后治理的公開性,如對耕地保護督察發現的違法違規重大典型問題公開通報,以發揮警示作用,督促各級地方黨委、政府依法依規管理保護耕地。從制度層面和治理層面不斷硬化約束,依托先進的耕地監測技術,我國牢牢守住了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
耕地保護紅線既是數量上的,也是質量上的。近年來,我國對耕地質量保護的財政投入不斷增加,通過實施項目、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耕地保護補償激勵資金等支持政策,激勵農戶產生耕地質量生態保護行為。但由于難以精確監測農戶耕地質量保護行為,耕地保護補償政策的效果較為有限。因此,亟需以技術優化升級為耕地保護精準補償奠定基礎。農業農村部最新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設立2.8萬個各級耕地質量監測點,基本覆蓋主要耕地土壤類型和種植制度,這表明耕地質量監測基本網絡初步建立。可以預見,耕地質量監測網絡未來將逐步發展完善。因此,可以基于耕地質量監測網絡提供的信息,衡量農戶耕地質量保護效果,進而以保護效果為依據支付耕地保護補償資金,以發揮財政資金在耕地保護上的最大效益。
耕地“三位一體”保護中數量、質量、生態保護具有協同效應,耕地生態保護可以同步提升耕地質量和產能,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過于看重耕地短期經濟價值的理念和行為,可能導致耕地生態惡化,甚至破壞耕地的生產功能。如何兼顧效率與可持續性成為耕地生態保護亟待突破的難題。實踐中,一些地方在政府、市場、社會、村集體等多方主體合力下,通過發展生態產業、提升產業層級等途徑,實現了耕地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同頻共振,使農戶能從耕地生態保護中受益,激發了農戶保護耕地生態的內生動力。隨著人們對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的需求日益上升,市場將成為耕地生態保護的重要驅動力。因此,應抓住消費升級的機遇,助推農業產業綠色轉型,同步提升耕地利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解決耕地生產功能與生態功能難以協同的問題,從而切實實現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保護。(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郭珍)
責編:李 明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