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生態屏障實現“點綠成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省政協“遼東山區生態屏障建設”月度協商座談會側記
本報記者趙靜
“不能讓老百姓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遼寧生態保護區的經濟發展空間在林下。”“應以‘旅游+’融合發展打造遼東山區全域旅游目的地。”5月18日,在省政協“遼東山區生態屏障建設”月度協商座談會上,部分省政協委員、智庫專家和民主黨派成員積極建言,為推動遼東綠色經濟區建設獻計出力。
“遼東綠色經濟區是東北東部重要的生態屏障,是我省綠色發展轉型的試驗田。”省政協智庫專家喬軍認為,應清醒認識我省在推動遼東綠色經濟區建設上存在的短板,加強頂層設計,制定一份高質量發展規劃;完善政策體系,建立一項縱橫貫通的生態精準補償機制;強化目標導向,建立一套差異化的生態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加大財力保障,設立一只支持遼東綠色經濟區發展建設的專項基金;促進共建共享,建設一批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項目。
路遙委員認為,應以做優做大做強生態農業為抓手,促進遼東山區產品示范基地建設。她建議,加大對秸稈還田、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現代施藥機械、高標準農膜使用的補貼力度;加快生態農業資源節約型、廢棄物利用型、產業鏈條延伸型等技術研發,推進生態農業技術模式創新應用集成示范。
“應充分利用遼東山區自然資源稟賦,重點發展以中藥材、山野菜等為主的生態高值特色林下產業,拓寬富民路徑。”閆巧玲委員建議,構建特色農林產品“種植—采摘—收購—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條,發展具有區域帶動性和競爭優勢的名牌產品,培育發展特色林下產業體驗、親子研學、健康養生等新業態,實現“特色林下產業+”多業態發展。
吳際委員認為,遼東山區森林生態功能有待提升,林業產業結構仍需優化。她建議,持續加大生態林業科研投入,加強生態修復技術研發,加快突破共性技術瓶頸;以政策引導、資金支持、科技支撐、示范引領、龍頭帶動為抓手,發展林果業、林藥業等特色林業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遼東山區經濟發展滯后,生態環境投入力度不足,專項配套能力弱,嚴重影響綠色屏障的建設和保護。”顧建鋒委員認為,要打好助力遼寧東部山區經濟發展的政策組合拳。用好清潔能源發展政策,支持遼東山區新能源產業發展。優化林業保護和生產政策,發展林藥、林果、林菜等林下經濟。鼓勵發展基于森林資源的綠色金融產品,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
陳珂委員認為,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既可鞏固遼東生態資源優勢,守住綠水青山,又能帶動遼東地區經濟轉型與升級,培育金山銀山。她建議,堅持“旅游+”多元融合,發展“冰雪+溫泉+民宿”冬季旅游,建立健全旅游利益分配機制,讓山區居民成為綠色家園建設的受益者。盡快打通市際間、縣區間、景區間的全域旅游交通網絡,加大丹東國際機場建設力度,為提升邊境旅游競爭優勢打好基礎。
責編:李明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