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南京市浦口區長江岸線如今的景色。很難想象,5年前,這里還是另一番光景——廠棚林立、機器轟鳴,船廠切割、軋鋼、噴漆、除銹等作業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長江岸線不堪重負,周邊居民更是深受其擾。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岸邊經常能看到江豚躍動。但后來,由于周邊工業過度開發,這里幾乎都看不到江豚了。”南京市浦口區橋林街道黨工委委員楊慶松感慨。
為改善沿江生態環境,江蘇提出系統治理、鐵腕治理。從拆除船廠、養殖場,到拆除龍門吊、破碎機,再到清除水泥地坪、砂石地坪,每項舉措、每次行動都彰顯著江蘇全力“脫胎換骨”、實現江岸復綠的決心。
(資料圖)
“我們累計關停化工企業3876家,騰退長江生產岸線81公里,生態岸線占比已提升到64.1%,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連續5年保持Ⅱ類。”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二級巡視員程友華說。
據悉,江蘇制定“1+3+7”治污攻堅政策體系,先后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關于優化排污總量指標管理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規劃》等系列文件,力爭守好生態“存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一頭是生態環境保護,一頭是經濟社會發展,如何把握二者的平衡?江蘇給出了答案:退,干凈利落;進,毫不遲疑。
常州段破解“化工圍江”,浦口區打造“春江十里”,沿江地區落實長江“十年禁漁”……面對突出環境問題,江蘇錨定目標,協同奮進。
“要主動尋求環境、經濟、社會效益的最大‘公約數’,推動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協同并進。”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尹榮堯表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是“低端產業”的簡單退出,而是要統籌沿江地區戰略性轉型和沿海地區戰略性布局。
作為濱江城市,江陰不僅具有依山傍水的天然優勢,還有著積淀深厚的漕運文化、工業文化。隨著江陰沿岸工廠有序騰退,“工業銹帶”成為“生活秀帶”,為高質量發展蓄積新動能。
“我們投資256億元左右,把原來23.4公里的生產岸線壓縮至16.8公里,壓縮的岸線全部還給老百姓。”江陰文化商業旅游產業集團籌備組副組長朱貽軍告訴記者,他們以實際行動還江于民、還岸于民,讓更多人享受到長江高水平保護帶來的福利。
目前,江陰主城區30公里生產岸線已變為生態岸線、親水岸線,船廠公園、鰣魚港公園、錫澄運河公園等相繼在江畔“綻放”。
“看!江豚!”江邊傳來一聲驚呼。
南京、鎮江、江陰……近期,江蘇多地江豚頻現。作為長江生態“晴雨表”,江豚數量越來越多,活動范圍越來越大,這意味著近年來江蘇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近日,記者漫步于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微風清涼,樹影婆娑,水清近人。這一公園位于揚州古運河三灣段,原是揚州城市東南部的工業用地、棚戶集中區,現在已是運河“原點”城市的示范與標桿。
園區講解員劉瑋是一名90后,她對記者說起這里的變化:“我從小就住在附近,小時候和父母經過這里,經常看到煙囪冒著黑煙,污水橫流,垃圾成堆。現在環境好了、景點多了,大家都愛來這兒逛。今年‘五一’假期,游客多到我們顧不上休息。”
三灣河畔,坐落著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2021年,博物館正式開放,現已成為大運河全流域的新地標,為公園引來八方來客,推動大運河從“地理空間”走向“文化空間”。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令老百姓最具幸福感的公共產品。”尹榮堯介紹,江蘇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指標連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整體實現從嚴重透支到明顯好轉的歷史性轉變,群眾滿意度提升至93.6%。
已經遷居無錫30年的畢大爺,最近幾年搬遷到了小溪港附近的社區,見證了小溪港的時代變遷。“以前這里是一個漁船碼頭,漁民們打了魚就在岸上賣,生活環境和現在比那可差遠了。自從有了小溪港漁咀公園,我經常帶著小孫女來這里玩耍。”畢大爺笑著說。
記者看到,公園彩虹步道飛架空中,旁邊就是清澈的太湖水。市民在湖畔跑步、散步、騎車,共同構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景。
從拆除到建設,從恢復到發展,從生產到生活,從長江“十年禁漁”行動到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生態蝶變正在把“強富美高”新江蘇宏偉藍圖從“大寫意”一筆一筆繪制成“工筆畫”。
“未來,江蘇將繼續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實現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良性互動。”江蘇省委研究室副主任焦建磊表示。
責編:姚晟琦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