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駱駝山被稱為“陪伴人類進化的動物園”——
動物化石群中發現60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跡
“金遠洞動物骨骼膠結塊”,里面有豬、鹿的下頜和肢骨等,是古人類食用動物肉體后將骨骼遺棄而形成的。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調查人員在駱駝山望海洞發現的遺跡,專家認為是古人類生火烤食動物的火塘。
大連自然博物館展出的駱駝山出土的劍齒虎化石和復原圖。(陳瑜繪)
短吻碩鬣狗復原圖。(陳瑜繪)
圖為巨副駝頭骨化石及復原圖。(陳瑜繪)
更多精彩掃碼觀看
本報記者郭平文并攝
訪古尋蹤
位于大連金普新區的駱駝山至少在500萬年前便形成了很多巖洞,洞里堆積了從距今約360萬年至30萬年的完整生物地層。經過科學家們的精心發掘,這里已經出土了100多種、上萬件動物骨骼化石,更重要的是,這里發現了距今60萬年的古人類活動遺跡,駱駝山也因此被稱為“陪伴人類進化的動物園”。
1
20余篇學術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上
在大連自然博物館的動植物標本和化石間徘徊,不由得引起記者對百萬年前生物的暢想。當然,動人心弦的景觀還有那些參觀的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眼睛里滿是驚喜、贊嘆,夢里才能出現的一個個恐龍嘶鳴、一群群魚兒暢游的情境在他們的眼里似乎觸手可及。
新生代展廳里的展品顯得有些擁擠:靠墻的展柜里擺滿了動物骨骼化石。大連自然博物館科學研究部副研究員劉思昭說:“這僅僅是我們考古發掘出來的動物化石中數量很小的一部分,現在研究工作仍在進行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專家們每年春秋兩季都會來大連,到駱駝山遺址進行發掘。”
在地球的46億年生命中,新生代是最新的一個地質時代,它被科學家們分為三個紀,其中的第四紀約從258萬年前至今,是地球正在經歷的最新的一個紀,在第四紀發生的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便是人類的演化。如果將第四紀進行濃縮,位于大連金普新區的駱駝山就是很好的樣品,這里堆積了從距今約360萬年至30萬年的完整生物地層。
劉思昭告訴記者:“對于大連駱駝山生物化石群的發掘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已在《第四紀研究》《國際第四紀》《歷史生物學》等國內外知名期刊發表文章20余篇。”
2022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劉金毅與北京大學博士后江左其杲等人,在駱駝山金遠洞找到了一件近乎完整的豹類下頜骨化石,經過詳細比對和形態分析,確認是美洲豹的祖先。這一發現進一步驗證了“美洲豹歐亞祖先由亞洲北部經白令海橋向新大陸遷徙”這一學說的真實性。這一成果發表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上。
同樣發表在《歷史生物學》上的還有一個關于“似野犬異豺”的研究成果。劉金毅研究員與北京大學博士后江左其杲等專家在駱駝山金遠洞發現了50萬年前的一種大型犬科動物——似野犬異豺的上頜骨化石,這是東亞地區首次發現明確無誤的似野犬異豺化石。
據介紹,異豺與現生的非洲野犬有親緣關系,長相介于非洲野犬和狼之間,這個屬的全部物種目前已滅絕,似野犬異豺是其中分布最廣的一個種,范圍包括歐洲、中亞、北美北部等地。然而,似野犬異豺在東亞的化石非常稀少且模糊。此前只有周口店遺址出土了一枚下裂齒有可能屬于該物種。由于化石過于殘破,難以作為支持異豺曾在東亞生活的證據。大連的這一標本證明了該物種曾經生活在東亞地區,同時,這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50萬年前化石,為揭示該物種的晚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2021年,劉金毅聯合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捷克布拉格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以及大連自然博物館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對當年采集的一個特大個體的碩鬣狗化石進行重點研究。這件化石無論是牙齒的長度還是頜骨的粗壯程度,都比法國此前出土的同類化石要更大一些。據測算,它的頭骨長332毫米,已超越現今非洲的最大雄獅個體,甚至還能媲美史上最大的貓科動物美洲擬獅,出自大連金遠洞的碩鬣狗化石極可能代表了迄今所發現的短吻碩鬣狗最大個體。
記者了解到,地球史上最大的碩鬣狗現已滅絕。曾在動物王國雄霸一方的短吻碩鬣狗,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歐洲的土著類群。不過,大連這一特大型碩鬣狗化石的發現,以及中外科學家對該化石的最新研究,徹底顛覆了上述固有認知。
有證據表明,短吻碩鬣狗在大連駱駝山金遠洞的出現可以追溯至距今200萬年前。因此,短吻碩鬣狗極有可能最早誕生于東北亞,然后擴散至亞洲其他地區,并最終抵達歐洲。為此,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上首次提出短吻碩鬣狗的“東北亞起源說”。
2
不起眼的小山包驚現化石寶藏
對于大連駱駝山金遠洞的重要地位,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金昌柱評價說,我們熟知的經典的古生物遺址是河北泥河灣遺址和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泥河灣遺址是距今260萬年到100萬年左右的片段,周口店猿人遺址是距今60萬年到30萬年的片段。大連駱駝山遺址群等于泥河灣和周口店兩個遺址疊加起來的年代剖面。從化石的情況來看,最頂層的時代約30萬年,底下也許達到360萬年或者更早。這是世界上較豐富、罕見的古生物遺址群。
駱駝山位于大連金普新區復州灣街道,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孤山,因形似駱駝而得名。
2013年底,鞍鋼復州灣粘土礦退休職工郭成萬帶著在駱駝山采石場上發現的化石,請相關部門鑒定。大連考古所研究員張翠敏和大連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專家、研究員劉金遠看到標本后,認為該化石所在地很重要。時任大連自然博物館館長趙博當即決定派人前往調查,恰逢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金昌柱、副研究員王元在大連考察,于是組成了聯合考察隊。12月17日,調查人員在駱駝山石灰巖礦區發現并確認了一處富含脊椎動物化石的洞穴堆積,初步判斷這里是大連地區第四紀時代較早的一處洞穴化石地點。駱駝山金遠洞由此呈現在世人面前。
2014年8月,大連自然博物館和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人員對該地點聯合進行搶救性發掘,采集了大量屬種多樣的哺乳動物化石,包括東北地區首次發現的納瑪象、巨頦虎以及伴生的居氏大河貍、獼猴、梅氏犀、三門馬、葛氏斑鹿和德氏水牛等,初步推測其地質時代很可能相當或早于中更新世(大約距今78萬年至13萬年),具有重要的科研意義。
2015年初,調查人員在金遠洞西側發現了厚度大于40米、底部長128米的十分罕見的大型洞穴堆積,使得人們對該洞穴的規模和洞穴堆積物中化石層的分布有了新認識,其富含哺乳動物的化石層是不可多得的生物地質載體,為野外發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于是,大連自然博物館和中科院古脊椎所組成的聯合考察隊于2015年對駱駝山金遠洞進行了系統的地質調查和野外發掘,出土了大量屬種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
此后,研究人員在大連駱駝山地區連年展開考古發掘及研究,接連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直到今日。
3
還原地球史上那些稀奇古怪的動物
因為考古發掘仍在進行當中,大連駱駝山究竟能夠發現多少種古代生物還是個未知數。從目前公布的數字看,這里已經出土了大連地區第四紀動物化石3萬多件,包括60多種大型哺乳動物和50多種小型哺乳動物化石,很多都是東北地區首次發現的種類。
劉思昭將發現的古動物化石按照哺乳動物的分類方法進行了分類,出版了《大連第四紀古生物漫談》一書,書中匯聚了大連地區,特別是駱駝山出土的動物化石成果。
劉思昭將駱駝山發現的古動物按照食肉目、偶蹄目、奇蹄目和長鼻目進行介紹,這些動物在漫長的歲月中,陪伴人類完成從類人猿到人的進化過程。
在駱駝山出土的動物化石中,食肉目的貓科動物劍齒虎威名遠揚,它不僅身居生物圈食物鏈的頂端,還長著一對寒光逼人的上犬齒,令人望而生畏。
據介紹,劍齒虎種類繁多,地球上除大洋洲和南極洲外,幾乎所有大陸都發現了劍齒虎化石。
令人驚奇的是,同樣擁有一對犬齒的動物還有駱駝。在大連自然博物館的展廳中,展出一件出土于駱駝山的駱駝頭骨化石,其鋒利的犬齒特別引人注目。
劉思昭介紹說,巨副駝生活在距今180萬年前,屬于較原始的類型。
在大連駱駝山發現的巨副駝體型高大,站立時身高可達3米多,差不多是現今成年駱駝身高的1.5倍,它的直觀特征便是有著非常大的、強壯的犬齒。
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巨副駝是現代駱駝的直接祖先。大連駱駝山發現了大量的巨副駝化石,對于研究駱駝類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特別難能可貴的是,駱駝山出土的巨副駝頭骨化石為目前國內發現的最為完整的標本,極其珍貴。
在駱駝山出土的動物化石當中,研究人員同時發現了泥河灣披毛犀和梅氏犀兩種大型奇蹄目古老動物。如動畫片《冰河時代》所描繪的,披毛犀是那類披著厚厚的長毛、頭頂雙角的巨獸,與現代的犀牛不一樣,它們適合生活在寒冷地區。而梅氏犀屬于最大的額鼻角犀類,體型較大,四肢較長,是一種生活在溫涼環境的犀類。
駱駝山同時發現這兩種犀類,反映了這里的堆積物和化石儲存了大連地區時間較長而且連續的地質歷史信息,幫助人們了解這里在第四紀的冰期和間冰期,環境和氣候發生交替變化的生動往事。
4
山洞中發現古人類活動遺跡
為進一步深入探究大連駱駝山藏有古生物化石的地質原因,遼寧省地質勘查院對駱駝山地區構造以及溶洞進行了詳細的地質調查。
調查報告表明,駱駝山是在距今4.85億年至4.43億年前形成的碳酸鹽巖層,這是人們熟知的喀斯特地貌,如溶洞、鐘乳石等景觀形成的基礎條件。
這次調查中,地質人員共發現了41個溶洞,其中26個溶洞中發現有堆積物,這為人們進行更大規模的考古埋下了伏筆。
當然,駱駝山的考古研究,最令人矚目的還是對古人類的遺跡找尋。
目前的考古研究表明,在異常活躍的駱駝山第四紀古生物群中,古人類并沒有缺席。
2016年,大連自然博物館和中科院古脊椎所組成的聯合考察隊在駱駝山40米高程的半山腰新發現一處富含脊椎動物化石的洞穴堆積——望海洞,考古人員在這里發現了不少食草動物化石,比如腫骨鹿、梅氏犀和葛氏斑鹿。腫骨鹿化石尤其多。而在腫骨鹿化石里,老齡和幼小的比例又很大。這說明什么?說明這是人類捕獵行為的結果。古人類捕獵時由于自身條件限制,他們專門捕殺“老弱病小”動物。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火塘遺跡,金昌柱解釋說:“這是火燒過的痕跡,都是人工圍起來的,自然形成不了這樣的特征。地質層位的樣品測完了,是距今60萬年。”
在大連自然博物館展廳中,還展出一件化石珍品——“金遠洞動物骨骼膠結塊”。劉思昭介紹說:“駱駝山的動物化石通常都以孤立狀態埋藏在堆積物中。2015年,我們卻發現了多件大型密集的動物骨骼膠結塊。”
從樣本來看,動物骨骼、牙齒等化石密密麻麻地堆積在一起,而且動物種類也很單調,主要為鹿和豬。據介紹,自然情況下,化石保存在土層中不會如此破碎,即使破碎也不會出現這么多碎骨交織在一起,此外在這一地層中,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很多碎骨片和在石灰巖地層中不會出現的石英砂巖。
劉思昭說:“依據這些現象,我們分析,很可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即古人類食用動物肉體后將骨骼遺棄在洞穴中形成的,或是古人敲骨吸髓后留下的副產品。”
這一發現堅定了研究人員的信心。一直致力于大連駱駝山考古研究進展的金昌柱道出了每位科研人員的夢想:每天做的夢都是尋找,尋找完整的古人類的頭蓋骨、人類的遺骸。我們天天抱著這個夢想來駱駝山……
責編:李明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