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本報記者孫大衛
5月24日,在沈陽華盾大數據研究院的一張大屏幕上,全國各地28萬臺電梯運行的數據正在實時更新。
“這里就是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特種設備行業的綜合型二級節點。通過系統,我們可實時了解特種設備的生產、使用、運行等數據變化,建立電梯全生命周期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供應鏈管理體系,為制造、檢驗、維保等生產服務機構提供平臺級服務,打造電梯產業互聯網。”沈陽華盾大數據研究院院長丁武指著屏幕說。
沈陽華盾大數據研究院是一家數字化解決方案服務商,是遼寧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部分行業的大數據應用已躋身全國頭部行列。
“數據已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數據治理必不可少。特別是對于遼寧而言,豐富的應用場景轉型升級后,海量數據為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丁武說。
數據治理能帶來哪些改變?在沈陽水務集團的大數據信息管控平臺旁,記者了解到,企業利用平臺可以管住表、看住人、補好漏,并實現全監控。數據治理讓企業每年增收1億元,并被住建部評為全國示范項目。
一桌之隔,另一位項目工程師正在為鞍鋼2150熱軋車間數字孿生工廠項目進行運維。華盾通過機器視覺技術,智能識別鋼坯端面特征,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鋼坯“指紋”,對生產系統實現智能管控,實現了連鑄連軋,節能增效。
技術創新的同時,商業模式也在創新。“很多企業想轉型,但一次性投入資金有困難,我們先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在服務變現后分成,實現雙贏。”丁武說。
責編:姚晟琦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