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張宜軍本報記者李越
一塊兩畝左右的大田上,清晰劃分出10個區域,每個區域土壤顏色略有不同,上面都已泛綠,長出了玉米苗。
“沒想到,我們礦山的廢棄物居然變成寶了!”5月18日,在朝陽市建平縣小塘鎮道虎溝村,建平盛德日新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海與沈陽農業大學土地與環境學院教授邊振興蹲在地頭,討論使用鐵礦選礦尾砂構造土壤的效果。
“目前看,J區這種上覆20厘米耕層土、中加20厘米尾砂、下墊20厘米紅黏土的方式最理想。”邊振興說,耕層土層提供營養,供作物生長,尾砂層負責蓄水保肥保墑,紅黏土層防止水肥下滲,最下層用廢棄礦石打底,調整地面高度,取得的效果好過當地正常農田。
建平縣擁有豐富的鐵礦資源,給地方帶來良好經濟收益,但隨之也產生土地破損,廢石、尾砂堆積等問題。“我們一直在摸索解決這些問題,嘗試用尾砂生產肥料添加劑、建筑用磚、人造玉、微晶玻璃等,效果都不太理想。”劉永海說。
2018年,沈陽農業大學與礦業公司合作,組建自然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中心。學校專家入駐公司,開辟鐵礦廢棄物農業資源化利用新途徑,聯合開展尾砂重構土壤、采坑雨水集蓄提灌等礦坑復墾及耕地質量提升技術研發。
遼西地區主要土壤類型為褐土和紅黏土,“這兩種土壤均不利于作物生長”,邊振興說,如何就地取材,構造出適宜作物生長的土壤剖面,他帶領團隊對當地可利用的構造物質進行“排列組合”。
“我們利用表層褐土,鐵礦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碎石、尾砂、紅黏土等廢棄物,設計了10種不同的土壤重構方案,并設計長期定位試驗田進行實地耕種,跟蹤觀測效果。”邊振興說,定位試驗已持續3年,觀測內容除作物產量外,還有土壤質量性狀及變化、作物養分及籽粒重金屬含量等。
“改良后的土壤比當地原有耕地產出高!目前,這樣的改良土地已在全縣推廣了3000畝,得到當地農民的廣泛好評。”劉永海說,同樣種玉米,平均一畝地多打200斤不費勁兒。受到農大專家的啟發,礦業公司還將閑置的尾砂、土、廢石等,充實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中,用于河灘地等低洼區域的造地、村路改造等工程。廢料變成了寶貝,改善了鄉村環境,改良了土壤品質,惠及百姓的生產生活,家鄉變得更宜居宜業了。
責編:閆 尚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