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關艷玲
“回‘家’需要預約嗎?‘六一’兒童節(jié)到了,我想帶著孩子回去,看看護著我長大的親人?!弊罱|寧省光明學校(遼寧省孤兒學校)職工欒立鋼常收到這樣的問詢?!拔沂菍W校職工,也是在這兒長大的孩子,學校是我們共同的‘家’。”欒立鋼說。
遼寧省光明學校(遼寧省孤兒學校)是一所社會福利性學校,承擔著適齡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yǎng)兒童的九年義務教育、中等職業(yè)教育任務,還承擔著校內(nèi)學生全天候集中生活養(yǎng)育任務,從學??既「咧小⒋髮W、研究生、博士生的學生的生活供養(yǎng),也由這里承擔。從1965年至今,學校已養(yǎng)育教育7000余名孤困兒童,為他們遮風擋雨,用愛呵護他們成長,成為溫暖他們一生的“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走進位于沈陽市渾南區(qū)白塔街道的學校,綠樹陰濃,環(huán)境優(yōu)美,校園整潔。為給孤兒一個更好的成長環(huán)境,省委、省政府投資4.75億元在沈陽新建省孤兒學校,2011年,學校從朝陽市整體搬遷到這里。
“作為電工,我參與了新學校的基建工作,看著這個新‘家’一天天建起來,我打心眼兒里高興?!睓枇撜f,從1980年到1993年,學校給了自己一個溫暖的家,讓自己不至于流浪??忌霞夹?,畢業(yè)分配……工作多年后,他又有機會回到學校工作,開心的同時似乎有著使不完的勁兒,“一想到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是為‘家’做的,多累都高興”。
如今,學校有孤困學生1507人,其中825人在校內(nèi)就讀,其余的在校外就讀高中、中專、大學,放假時才回“家”。
家的溫暖,藏在一粥一飯里。學校設立小學和中學兩個食堂,每天午餐、晚餐四菜一湯,兩葷兩素,雞蛋、牛奶、水果從不缺少,還有點心、酸奶等間食和夜餐,保證孩子的營養(yǎng)需求。本學期,根據(jù)學生體檢狀況,對缺乏營養(yǎng)元素的個別學生,餐飲中心還提供了“量身定制”的個性化配餐,有補鋅餐、補鐵餐、鈣鐵雙補餐等。
8歲的小洪(化名)被救助時重度營養(yǎng)不良,入學時身材瘦小,而今,他伸著小胳膊告訴記者,自己已經(jīng)“不是小不點兒了,敢和全班最高的同學PK(對戰(zhàn))”。
學生服裝按季更換,每季保證四套換洗衣服;日常生活用品按需發(fā)放;小學生宿舍都是4人一間,每間宿舍配備獨立的衛(wèi)生間和洗手臺;中學、中專宿舍6人一間,每棟宿舍樓都設有太陽能淋浴室;每個月組織學生過集體生日……就這樣,孩子在一個個細節(jié)中,感受著家的溫暖。
目前,學校孤兒學生的養(yǎng)育標準為每人每月2170元,孤兒的各項待遇都有切實的保障。而這個養(yǎng)育標準,今年7月1日還將再次提高。
在學校衛(wèi)生所,記者看到,這里類似“小型醫(yī)院”,24小時有醫(yī)護人員值班,學生患常見疾病,隨時可以得到診治,遇有大病和突發(fā)疾病,能夠第一時間送往大醫(yī)院進行及時治療。衛(wèi)生所還為每一名學生建立了健康檔案。
學校還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配備沙盤等,由專業(yè)的心理教師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社工組織定期來校開展活動,為有需要的孩子建立了心理檔案。
下午4時30分,是學校放學的時間,也是生活老師武英薈開啟一天工作的時間。她會像家長那樣,提前到班級門前等候,與班主任老師溝通孩子們當天的表現(xiàn),做好交接,帶著孩子們回到寢室,開啟課后時光。
除了陪伴孩子們吃飯、學習、洗漱等,每天就寢前的一個多小時,武英薈還有一個在她看來特別重要的任務:和孩子們坐在一起談談心。談心中,有孩子提到忽然想吃韭菜餡餃子,她第二天就從家里帶來包好的餃子;有孩子提到考試壓力大,她就利用休息時間帶孩子出去拍雨后彩虹;有孩子說晚上睡不著,她就分享自己睡不著時的應對小竅門;有孩子生病了,她就像家人一樣陪護……在她看來,生活老師充當著父母和老師的雙重責任,要“嚴愛并舉”。
“聚焦孤兒成長需要,學校構建了‘以孤兒為中心’的生活養(yǎng)育體系。”學校黨委書記梁立新介紹。在學生的課后時段,學校建立了教育教學和生活養(yǎng)育合作共育工作機制,為每個班級學生都配備了生活老師,并充分利用課后時間和校內(nèi)場所,開展思想政治、勞動教育、生活指導、體育鍛煉、實踐體驗、游戲娛樂等活動,豐富課余生活。初步形成了以親情陪伴就餐、讀書、勞動、就醫(yī)、假期愛心助學護苗為內(nèi)容的“家庭式”生活教育格局。
“我們是孤兒,但我們不孤獨。在學校生活的時光,足以溫暖我們一生?!币呀?jīng)讀研二的學生想想(化名)告訴記者,她6歲時失去母親,四年級時,父親突然去世,來到孤兒學校后,是當年班主任老師“劉媽”用愛溫暖著自己,毫不吝嗇的贊美、零距離的關心,讓自己內(nèi)心的堅冰逐漸融化,并勇敢地走得更遠。
“劉媽、張媽……”一聲聲呼喚,包含著雙向奔赴的愛。愛在這里,孩子們的家就在這里。
“我們的根也在這里。”欒立鋼說。
責編:曹思洋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