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央廣網天津6月9日消息(記者韓雨晨)“烈日高照楊柳青,大運河非遺在進行,我把京東大鼓唱啊,是不是唱得很好聽……”近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天津非遺主場活動暨第五屆“運河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在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古鎮開幕,活動將持續至6月12日結束。
活動現場(央廣網記者韓雨晨攝)
走進楊柳青古鎮,楊柳青木版年畫、西湖綢傘、廬州面塑、濟寧剪紙……來自運河沿線8省市的近百個非遺項目集中亮相,豐富多彩的展覽、展賣、展演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大運河非遺文化保護成果,為游客打造全方位文旅體驗。“這次我們帶來的作品是一幅百米長卷——《大運河》,深入刻畫了運河沿岸名勝古跡、民風民俗及文化遺跡等,為運河文化的多樣化傳承做了重要的實驗性探索。”金壇刻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楊兆群向記者介紹道,“這幅作品目前已經被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收藏,并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大運河》作品部分展示(央廣網發受訪者供圖)
悠悠運河,生生不息。大運河文化的延續與發展離不開新的表達方式,也離不開對運河非遺當代價值的挖掘。參與此次活動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霍慶順自幼便與楊柳青木版年畫結緣,在幾十年的堅守與傳承中,他深知自身的責任與擔當。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他,始終將喜歡做年畫作為初心。“這次的活動將大運河沿線的省市都串起來了。8個省市的非遺傳承人來到楊柳青,展示不同地區、不同特色的非遺傳統文化,我感覺很有意義。”霍慶順表示,要讓更多人去了解、認識楊柳青木版年畫,讓更多人喜歡年畫,要大力保護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活起來、傳下去。
據了解,與往屆活動相比,此次活動從內容、規模、形式上都進行了全方位提升和拓展,除開設文化市集,展示各省市非遺展品、美食、文創外,還還原了古代水陸碼頭和倉坊文化的部分實景,將大運河及沿岸風采搬進楊柳青古鎮。“此外,我們還通過打造京津冀風華、齊魯風雅、中州古韻、八皖秀美、姑蘇清雅、余杭煙雨等6個非遺寶藏館,設立多個通關打卡點,開展體驗課程、漢服巡游等,讓游客沉浸式感受運河文化韻味。”西青區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楊萬松說道。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責編:楊 旭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