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實踐深入人心志愿服務蔚然成風
——我省厚植新時代文明實踐沃土系列報道之③
本報記者關艷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鞍山市臺安縣新開河鎮雷屯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把家庭作坊等群眾聚集處,發展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組織紅馬甲志愿者經常到農戶家里,坐在炕頭上講述致富案例,傳授相關知識,以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通俗化的方式,真正將志愿服務落到實處,讓群眾有所收獲,從“被動聽”到“主動來”。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主體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動方式是文明實踐志愿服務。近年來,我省扎實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文明實踐深入人心,志愿服務蔚然成風。
建強隊伍,各縣(市、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立理論政策宣講、文化文藝服務、助學支教、醫療健身、科學普及、法律服務、衛生環保、扶危幫困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志愿服務隊伍,形成覆蓋各行業、縱貫縣鄉村、平急時都能用的志愿服務組織體系,志愿者活躍度大幅提高。全省各級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組建的志愿服務隊伍,發揮示范作用,建立對口聯系和結對幫扶機制,推動志愿力量下沉到中心(所、站)參與文明實踐。
截至目前,全省共組建志愿服務組織3.3萬余個,實名注冊志愿者733萬人,省內各縣(市、區)30人以上規模的志愿組織平均達到330個,最多的有2400個。各地通過遼寧省文化云搭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平臺,全省開通100個中心端口,各所、站與中心端口對接,開展“情暖遼寧、志愿有我”等萬余個服務項目。近百萬志愿者注冊參與活動,為百姓提供面對面、心貼心的志愿服務。各地注重發揮鄉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五老”人員、返鄉創業人員、群眾性活動帶頭人等作用,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省精神文明辦邀請中國志愿服務研究會、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等有關專家對全省各地文明實踐組織者開展培訓,推進志愿服務項目制度化、規范化。各市、各縣(市、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邀請相關方面專家,建立“線上+線下”的培訓模式,開展理論及專業知識培訓9萬余場次。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就延伸到哪里。
聚焦經濟社會發展、政務服務改革、基層社會治理、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等,我省優化“鄰里守望”“關心關愛一老一幼”等品牌,推進志愿服務精準化、常態化、便利化、品牌化。近年來,組織全省2萬余支志愿服務隊伍、200萬余名志愿者參與疫情防控。省精神文明辦組織開展百萬志愿者圓百萬“微心愿”活動,圍繞城鄉群眾的生活需求,組織發動全省志愿者,征集群眾各類“微心愿”90余萬個,達成“微心愿”60余萬個。
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等群眾活動陣地作用,各地搭建起服務群眾的“連心橋”。
本溪滿族自治縣常態化開展“我為群眾辦好事”“結對聯創常態包保”等志愿服務活動,機關單位與社區小區結成包保對子,黨員干部與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困難家庭、殘疾人等組成幫扶小組,把黨的關心和溫暖落到實處。組織志愿者深入群眾普及科學技術,宣傳健康知識,清理生活垃圾,提供法律服務,打造家門口的群眾服務平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立專兼職志愿服務團隊,依托“楓鄉”志愿服務小程序,實現“百姓點單、專業制單、志愿送單”的愛心傳遞,先后開展捐資助學、助殘扶弱、公益環保、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務活動500余次,切實幫扶困難群眾解決生活難題,實現發展成果共享。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全面打造“娜仁花”志愿服務品牌,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切實幫助群眾解決現實關切問題,讓文明之風潤澤百姓心田。蒙古貞烏蘭牧騎志愿服務支隊是阜新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服務隊伍的骨干力量,黨的二十大以來,蒙古貞烏蘭牧騎先后以“黨的聲音進萬家”等為主題,開展慰問演出、文化惠民志愿服務30余場,將好來寶、國家級非遺項目烏力格爾等優質鮮活的民族文藝送到基層,不斷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群眾真正享受到文化惠民成果。
責編:閆 尚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