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來省內最大規模非遺技藝展在沈舉辦
300余名“守藝人”組團秀絕活
千山泥塑彩繪傳承人現場展示技藝。張晶晶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本報記者楊競
義縣社火、永利核雕、千山泥塑彩繪、朝鮮族打糕……6月24日,“非遺迎端午匠心頌振興”2023年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暨第九屆沈陽非遺博覽會在沈陽鐵西紅梅文創園落幕。作為近5年來我省組織開展的最大規模非遺傳統技藝大展,本次活動囊括十大門類的近百個非遺項目,300余名非遺傳承人以集中展示、沉浸式體驗、文藝展演等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參觀者呈現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
此次活動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以傳統技藝展示為主,重點展示剪紙雕刻類項目、反映民族地域風情項目、篆繪捏塑等手工技藝和遼寧特色美食佳釀。
在匠心坊展區里,琥珀雕刻、錦州錫雕、本溪橋頭石雕、大連核雕等11個非遺項目吸引了大量觀眾駐足。展覽現場,傳統錫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石巖正在創作一把壺承,他指著手中的壺承向游客介紹說:“傳統錫雕綜合了南派的細膩精致和北方的古樸自然,傳統錫雕工藝流程很復雜,包括選料、點銅、鑄板、制圖、刨制、焊接、鑲嵌等工序。”
一把雕刻刀、一顆琥珀,陳煥升在琥珀雕刻展位前專心于創作。他手拿雕刻刀在琥珀上雕刻紋樣,厚薄有度,剛柔相濟,精致的紋案慢慢顯現,圍觀的人們對他的工匠精神贊嘆不已。
觀眾在匠心坊展區看到了各種雕刻,而在民俗巷展區則可以看到醫巫閭山滿族剪紙、莊河剪紙、岫巖滿族民間刺繡、遼西太平鼓、朝鮮族農樂舞等27個非遺項目。
民俗巷將沉浸式體驗融入技藝展示之中,通過民俗“土炕”、繡坊、婚房、場院、蒙古包、民族特色幕墻、藥鋪醫館等場景設計,將傳統美術、技藝、音樂、舞蹈、曲藝、傳統游藝、雜技、民俗等類別中極具地域民族特色的非遺項目匯聚一堂,營造一物一境、一步一景的觀展氛圍。
房女士領著孩子一會兒坐上滿族花轎拍照留念,一會兒駐足于蒙古包前傾聽馬頭琴演繹的草原歡歌,在與朝鮮族農樂舞傳承人攜手載歌載舞中,又體驗了獨具遼寧地域民族特色的民俗風情。
賞非遺,看表演。在互動展演區,本次活動推出了“開幕演出”“沈陽都市圈專場演出”“少數民族專場演出”“非遺項目專場演出”4項展演內容。秧歌、鼓樂、木偶戲以及朝鮮族農樂舞、蒙古族馬頭琴等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類非遺項目分時段進行互動和熱場展演。
觀眾王丹丹不僅借助繡花繃子體驗了指尖穿針引線的女紅技藝,還體驗了壓蘆葦、編草席、敲單鼓、扭秧歌的樂趣。她說,“在向中醫傳承人問診把脈的過程中,我了解了相關藥理診法。”
線下展演熱火朝天,線上展銷同樣熱鬧非凡。本次活動將“遼寧好手藝”與非遺云購物相結合,在線下展示期間同步進行網絡宣傳推介,讓非遺的“守藝人”做客遼寧非遺直播間,邀請人氣網紅、草根明星在現場直播,多角度介紹非遺好物、非遺好禮和非遺絕活,推出“結伴非遺購”“親子嘉年華”等線上線下互動內容。
在現場還特設了“推介廳”,將“非遺保護成果推介”“非遺扶貧工坊發布”“文創產品推廣”“文化旅游線路推介”等系列內容進行整合推廣,進一步挖掘“非遺+數字”“非遺+扶貧”“非遺+旅游”“非遺+文創”的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
“此次活動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將最精湛的傳統技藝、最精美的代表作品、最能體現技藝特色的生產原料和工具等展陳于觀眾面前,全景展現遼寧匠人的堅守和匠心的傳承。”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宋曉冬說。
責編:李瑩
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