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窮山溝到“草莓小鎮”——鞍山財政扶持洋河鎮發展特色產業繪就現代農村新畫卷
日前,遼寧省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洋河鎮第5期產業振興項目35棟溫室大棚生產的新鮮水果陸續上市,鞍山市財政局連續扶持6年的重點項目圓滿收官達產。站在山坡往下望,項目區蔡家堡村、灣溝村、何家堡村和賈家堡村整潔有序的村容村貌、鱗次櫛比的日光溫室、一派繁忙的勞作場景,展現了一幅現代農村新畫卷。
岫巖縣是滿族自治縣,山地多、田地少,曾經是省級貧困縣,鞍山市財政局歷年安排的扶貧資金、銜接資金大頭都用在岫巖縣。
(資料圖)
2017年,岫巖縣經過考察論證,改變了在貧困村分散開展產業項目的模式,決定在洋河鎮集中發展草莓種植業,建設產業示范區。鞍山市財政和鄉村振興等部門大力支持,在政策制定和預算安排上給予傾斜。按照瞄定的目標,洋河鎮分5期開展產業項目,連續6年一張藍圖繪到底,累計建成265棟高標準溫室大棚,項目占地面積達到2200畝。項目區主要以種植草莓和藍莓等特色農產品為主,可實現年產值約7400萬元,年利潤約2400萬元,年租金收益約590萬元。如今,“洋河一品”草莓已成為暢銷品牌,洋河鎮也因此得名“草莓小鎮”。當地則由過去的窮山溝搖身一變,獲得鞍山市鄉村振興示范鎮、遼寧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特色鄉鎮等稱號。
洋河鎮設施農業集聚區建成投產,極大帶動了地區草莓種植業的發展。目前,岫巖縣全境各部門扶持建設的草莓大棚達400多棟,已經發展成為遼寧省繼東港后的又一個草莓產業大縣。鞍山市財政局和岫巖縣相關部門多措并舉,推動洋河鎮草莓產業集聚區加速建設。
整合需求,集中財力辦大事。為集中力量把“草莓小鎮”建成,相關財政部門支持岫巖縣發揮整合資源自主權,在每年預算安排中,根據洋河鎮產業項目資金需求,與各相關部門協調一致,將補助性資金整合起來使用,6年來投入各類資金8115萬元,助力洋河鎮成為鞍山市首屈一指的設施農業集聚區。
集中用地,“飛地模式”助力多方共贏。為集中用地,岫巖縣將本地扶貧產業項目與其他18個鄉鎮飛地扶貧產業項目相結合。洋河本鎮大棚占地約700畝,飛地大棚占地約1500畝。岫巖縣鄉村振興發展中心副主任馬永明介紹,今年春節期間,當地草莓收購價每市斤50元左右,市場零售價每市斤80元至100元。5年前因草莓、藍莓產量少、地點分散,收購商不愿意來,收購價格沒有現在高,由此可見產業集中帶來了極大的規模優勢。
暢通渠道,發展特色優勢產品。為提高知名度,2018年,洋河鎮黨委、政府在財政等部門的幫助下,為當地出產的溫室水果申請注冊“洋河一品”商標,該品牌在全國草莓爭霸賽上連續五年獲得金獎。同時,運用線上線下融合、“互聯網+現代農業”等營銷模式,積極擴大“洋河一品”在全國市場的銷售份額。
拉動就業,惠及村集體和農民群眾。溫室大棚由洋河鎮政府統一管理及出租,項目產權分別登記到各個項目村和飛出地鄉鎮村集體。項目聯結全縣70個脫貧村,實現產業項目全覆蓋,帶動臨時性和長期務工就業人員700人左右。
復制模式,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項目有效調動了農事企業和農戶的積極性,形成“投入-獲益-再投入”模式,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農戶在務工過程中學習種植和管理經驗,紛紛參與承租,累計有30余戶散戶承包了溫室大棚。項目的成功帶動了設施種植業在岫巖全境拓展開來。
保險托底,保證資產安全。為探索解決扶貧資產因自然災害遭受損失問題,從2018年起,岫巖縣政府與中國人保財產險岫巖分支機構合作,利用縣級資金為經營性扶貧資產投保商業保險。截至今年4月,岫巖縣已對全縣24個鄉鎮的所有經營性資產實施保險全覆蓋。
責編:李瑩
審核:徐曉敬